在国内,多数家庭对于第一辆车的买车预算一般相对经济,要求常常是落地10万以内。
而恰恰又是这样的消费人群,对购车需求的兼顾性反倒格外强烈。
所谓兼顾性,简言之就是文能买菜上下班,武能城乡跑烂路,省油可靠动力足,空间安全分量大,面面俱到,堪称全能。
这样的想法,并非不切实际,但真正到了4S店之后我们才发现,在商家的营销话术当中,几乎就没有不完美的车型,你想要的,他们家的产品都能做到,而且各个品牌之间谁也不服谁。
究竟如何选车?一直以来,我们给大家的建议当中,除了多查官网、多试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查询第三方评价网站的权威数据。
比如车辆的安全性方面,在这里,晓镇再次强烈建议每位打算买车的朋友,一定要熟练掌握查询NCAP体系(新车评价规程)的方法,至少是中国的C-NCAP(网站链接:http://www.c-ncap.org/)。掌握英文阅读能力的朋友,还可以尝试查阅美国的IIHS、欧洲E-NCAP和澳洲A-NCAP等网站,观察同款车型在不同国家的测试表现,交叉验证。
这样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相对公开、公正和权威,他们的信誉本身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一旦评价造假,将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因此他们的结论也就格外可信。
例如这款“骏派D60手动尊贵型”,在自愿申请的C-NCAP测试中得到了五星的最高成绩,不仅是在国产自主品牌当中,就是在合资车型当中,也是足以称道的亮点。
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合资车型的价格无法下探到10万元以下,但在这个价格区间当中,国产自主品牌的个别车款在安全方面已经做到了足够优秀。
“非进口车不考虑”“非合资车不考虑”之类的观点,可以有条件地产生一点动摇了。
相比之下,宝骏这款“510 1.5L 手动豪华型”,在安全上的得分就比较尴尬,尽管这款车型上市以来受到市场的认可度较高,但这只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认识,恐怕还停留在4S店的营销话术的层面上。
事实上,在行业内部,宝骏对产品的成本压缩也是出了名的。通过丰富的配置单,很多消费者都会感到宝骏的全系车型“份大量足”“诚意满满”,殊不知,宝骏对品牌背后内在的产品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精细打磨。
进一步观察碰撞测试中假人的身体各部位“受伤”情况,我们可以更明确的掌握某款车型在具体安全性方面暴露的问题,如上图显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40%正面偏置碰撞试验当中,宝骏510的后排成员头部会遭遇相对严重的伤害(这还是系了后排安全带的情况,如不系,伤害将扩大到何种程度,实在难以想象)。
上图是骏派D60的得分情况,不仅在同样的测试项目中更为出色,还在侧面碰撞试验中获得了满分的成绩,可圈可点。
在这样的数据面前,诸如“日系车铁皮薄”这样的江湖传言,和某品牌“踩车门”“听关门”的营销伎俩,即使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也都能够轻易识破。
不过晓镇在这里仍然强调,即使是在C-NCAP中获得了五星评级,也并不能充分证明某款车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驾驶员和乘员带来绝对的保障。
但不论是自主、合资还是进口,只要在C-NCAP里面没有拿到五星评级,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哪怕你是欧美豪华品牌,都不能逃过面临安全性不过关的指责:
smart这款车型由于加持了奔驰的豪华品牌光环,近年在国内的销量小火了一把,但也许没人注意到,这款车的C-NCAP成绩令人失望。
在具体的得分项目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遭遇完全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副驾驶腿部所承受的伤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这还是在时速50公里的试验条件下)。
特别地说,不要以为车型娇小就意味着对车身安全性可以网开一面。同样是小型车,本田飞度和丰田雅力士在C-NCAP测试当中,双双拿下了五星安全评级,而且他们的售价只有smart的一半。
不对呀,有人会问,那我为什么见到那么多日本车,在事故中粉身碎骨、惨不忍睹,而对方的德国车都是好好的呢?
因为在不同的事故当中,车辆碰撞的结果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部位……事故有怎样的结果,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然。毫发无伤可能是凑巧避开了要害,面目全非也可能是换其它任何车都难逃一劫。因此不能通过偶发事故中的车辆表现,去评判一款车是否安全。
有人会问,这样的碰撞测试,既不能担保车辆的绝对安全,也无法模拟真实的事故场景,又有什么参考价值呢?
其实,这样的第三方开放测试的价值就在于,以同一个标准,横向评价不同的产品,从而提供给消费者相对安全的产品建议。同时,通过统一标准的权威评价结果,引导消费者用销量投票,鼓励那些在车辆安全性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厂商,督促那些不顾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厂商,让整个市场的产品安全性水涨船高。
诚然,仅仅通过安全性一方面,来判断整车的产品力有些武断,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重视车辆安全性能的厂商,在产品力的整体塑造方面,往往也拥有着较强的功底。这一点,仍然以五星安全的SUV骏派D60来说,由于发动机和变速箱都直接采用了丰田的动力总成技术,因此在驾驶体验和动力表现上,骏派相比同级别车型的优势同样明显。虽然在售价上会有万元左右的差距,可这又有什么问题?毕竟,为核心技术买单,才应该是消费者重点考虑的首选项。
(文章来源:丹东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