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计委关于放开国产轿车价格的决定一经传媒披露,立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让刚刚对现行的轿车价格基本认可了的消费者,无疑又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犹豫与观望之中;关注中国轿车工业的有识之士,也在暗暗为轿车行业捏一把汗,轿车价格的放开是否会导致国产轿车价格出现“大崩盘”?是否会对依然幼稚的轿车行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而此时最着急的大概还是各轿车生产企业,一面要忙着跟媒体和消费者解释轿车价格放开与轿车价格下降绝无必然的联系,一面又在暗暗担心好不容易才有了些起色的市场,会不会因此而再次陷入持币待购的观望气氛之中。
其实,在90年代初垄断生产及集团消费占绝对主导的特殊环境下,出台的轿车“中准价”是一个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产物。其原意是为了保护起步较晚的轿车生产企业,防止先行发展起来的轿车生产企业利用竞争优势压低价格,垄断轿车市场。
然而,随着轿车买方市场的形成和轿车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轿车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做法很快便名存实亡,失去了对轿车价格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轿车供给资源的极大丰富,国产轿车的价格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市场的接轨,生产经营企业价格方针完全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战略而制定的:供不应求的产品市场价格就会高一些,价格的波幅也会相对小一些,而销势不畅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低一些,价格的波幅也要大一些。同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竞争需要进行的一些市场促销活动,也足以使任何想对轿车价格进行人为控制的“企图”成为泡影。比如,前段时间不少企业均以处理库存车的借口大幅降低了某些车型的市场售价。如果以“中准价”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违规行为。
汽车企业价格方针的市场化,无疑昭示着轿车行业已实现了由以生产成本确定售价到以市场需求来决定最终销售价格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意味着所谓的“中准价”已经对企业构不成任何实质上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国家计委的有关通知,实则是姗姗来迟的对既成事实的追认。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在市场,因此,作为企业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价格策略的确是依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无论国家计委关于放开轿车价格的通知下发与否,企业该降价的还是要降,不想或不用降价的仍然会“扛”着不降。轿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态势绝不会因国家计委的一纸通知而发生多少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轿车价格放不放开的问题其实早已不成为问题。
不过,对于这一早已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有关部门为何要选择轿车市场初现启动端倪的时机,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予以广而告知呢?
应该说,恐怕有关部门的初衷还是想最大限度地延续目前轿车市场难能可贵的上升态势,为促进轿车消费做一点实事。特别是在前段时间社会舆论普遍对有关部门出台的鼓励轿车消费的原则性、指导性的政策多,实质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少而颇有微词的情况下,这一通知的发布更是体现出了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前述的原因,这一政策恐怕也是虚多实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的负面影响还要多于积极作用。
当然,通知中还有涉及清理有关轿车购买、使用及乱收费的内容,似乎是一项与价格放开相配套的“利好”政策。但是联想到1998年国家计委也曾转发了“国务院关于严禁各地对经济型轿车采取限制、歧视政策的通知”,但其后的结果是限制之风愈演愈烈,经济型轿车的处境更加恶劣。因此,对这一“利好”政策的实质性效果谁也不敢有太高的奢望。
总之,既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鼓励轿车消费的政策方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认真真地研究、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来切实净化汽车的消费环境、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一些困扰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句话,要启动轿车消费,就要多务实少务虚,多出台些实质性的政策,少一些形势化、表面化的东西。(李林)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