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丰田公司在日本公司中态度最为明朗:中国没条件生产轿车。丰田在中国的广告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但是其中多少有些“霸气”,给人的感觉并不愉快。90年代初,丰田想在中国生产轿车了,但是已经机会渺茫了 。
后来,奥田硕提出了在中国“三级跳”的发展战略,他说:“中国在丰田汽车公司未来的海外事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与丰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美、日、欧关系日趋紧张,丰田的大部分精力被牵扯到了决定其命运的北美和欧洲的工厂建设上面。但是与此同时,丰田还是努力为金杯提供技术支持。”1998年,丰田在美国生产汽车92.3万辆,销售151.6万辆;在欧洲生产了17.6万辆,销售54.1万辆。这两大地区产量占丰田全球总产量的23.7%,销售量的44.3%,因此对丰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中国,丰田合作对象金杯的产量为4万多辆,不过占1%,丰田在中国销售量不过占2%。因此中国只能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奥田硕的三级跳实际是丰田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变,他认为丰田在中国的到9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是丰田为下一步活动的助跑阶段。第二阶段奥田硕称之为起跳阶段,就是按照中国政府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从零部件生产开始,为整车生产做准备。到目前为止,丰田已经动员集团的力量,在中国建立了30多家合资工厂;丰田收购了大发公司,把天津汽车的技术源头掌握在自己手中;迅速提供了先进的8A发动机,这使得天津夏利获得了新的市场生命力,以致在夏利产品广告中告诉用户:发动机决定汽车的价值;做为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丰田在天津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为了拿到天津轿车项目,丰田冒了巨大的风险,这同大宇在中国的冒险几乎一样。但是丰田公司很好地利用了大发先进入中国的机会,而大宇因为本身的困难也使其中国项目前景暗淡。另一方面,丰田公司的合作对手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已经是中国产量第二的轿车生产企业,同时有很强的政治背景,远比广州轿车项目要强。
奥田硕说:“我们期待着能够通过上述各项活动的深入,以及我们真诚的合作,使丰田在中国的事业早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尽快完成三级跳中的最后一跳,即在天津生产丰田与中国共同开发的整车。
在天津项目到手之前,丰田还实现了与四川合作生产高档轻型客车的计划。而到1999年底,丰田终于获准在天津生产轿车产品。
丰田公司行事向来稳健,这以丰田进入美国和法国的经过比较典型。丰田在50年代末试探向美国出口轿车,但是遭到了惨败,主要是因为产品质量不行。丰田经过6年的苦跌打,开发出了新一代轿车产品,逐渐打开了在美国的销路。
丰田公司历来都是先卖产品,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后再上项目,因此在美国市场上,日本公司中是本田率先建立生产厂的,其次是日产公司,而丰田公司一直持观望态度。丰田喜一郎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说:在美国那高的成本环境下会成功吗?还不知道两家公司谁会取得成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美国建厂,我们尚感条件不够成熟。因此丰田探索同某家美国公司合作的可能性。丰田同福特公司曾经有过多次关于合作的谈判,甚至有过合并的意向,但是由福特太固执己见,双方谈了很长时间都谈不拢,只好分手。而这时,通用公司向丰田伸出了手,当时通用公司急需一个小型车项目,但是本公司正在开发的车型都不理想,而从公司以外引进是最快和最省钱的,同时通用公司特别想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实质。从丰田方面来讲,同通用公司合作建厂,可以至少节省一半的建设费用,同时可以利用通用公司的销售网络,因此双方很快就进入实质性合作,共同建立了一个合资公司。直到80年代末,新闻界还在批评丰田在欧洲行动迟缓,但是丰田有自己的道理,欧洲是一多元市场,主要的国家就有16个,货币、会计方法、税制、语言、文化都不相同,操作起来成本很高。以后,丰田在英国建了在欧洲的第一个轿车厂,而直到1997年,丰田才进入受到政府严密保护的法国。
目前,丰田公司把大量精力集中在了在中国的轿车项目上,虽然想要的东西到手,但是心情并不轻松,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发展难以预料。
所属专题:贾新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