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私车,也不打算买车,但并不是说我不买车就不用车。我觉得,应该用市场行为来解决车的问题。
我总觉得买车不如坐车划算。像我这种职业,一周去学校给学生上一次课,不能迟到,开车还可能因为塞车耽误时间,而骑车就不一样了,既能锻炼身体,时间也可以由自己掌握。如果出去开会或做报告,可以坐出租车去,通常主办单位会出车费。从经济上考虑,坐车比买车要省钱省事。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自己没有车但有车用。这就涉及到一个市场行为的问题。像公交车、出租车等应该比较发达,能够保证大家有车坐。我觉得,私人买车并不适合每个人,比如现在很多住宅小区设施的配套,车位、管理等还有问题。假如公交车、出租车流量比较合理,管理也比较得当,那么,从经济角度说,也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不过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用市场行为去解决车,那么就有经济的发展,包括道路交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车多了,道路就堵塞,车流就慢。当然,可以通过税收来积累资金,拓宽马路,增加道路建设,但这有一个限度。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西方一些国家的东西照搬到中国来,因为它们幅员辽阔,道路交通比较发达。但中国不同,有自己的特点:人多。这是中国的现实。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鼓励贷款买房、买车,这个前提是能还得上,而还得上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假如经济不发展,借的钱还不上的话,这些人把车用了,最后又没钱还,就剩下呆死账了,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也出现过。我认为,国家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内需是必要的,但不要弄成一种潮流,一种运动似的,应该扎扎实实、科学地计算偿还能力。过去中国人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现在把它挖掘出来了,在鼓励消费信贷的同时,又容易搞成一窝蜂。而且,现在银行改革也不到位,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谁也不对银行负责。一说鼓励消费贷款,往往就把贷出去多少钱当作政绩和考核的标准。实际上这就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行为。我认为,消费信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要确保能够收回来。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总之,车是需要的,也可以把它作为启动内需的一个新的消费点,但应当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