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市场的主要热点几乎都与价格分不开,某个品牌或某种车型降价的新闻,已经让关心车市者应接不暇。然而,这当中有个颇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这场大小厂商都概莫能外的价格拼杀中,小厂商毫不含糊,直截了当声称降价;大厂遮遮掩掩,羞于言降或表示仅仅是“优惠”,而且优惠期一过,就要收兵;或改头换面,声称是销售商行为,与己无关。名目的设计可谓费尽心机。
其实,在现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谁都会明白,车价的下降已经是无需证明的大势,而且一旦降下来,就几乎没有可能再涨上去,除非有极为特殊的情况发生,或者是厂商甘愿冒丧失已有地盘的风险。既然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多厂家长期以来一直羞于说“降价”二字?
分析起来,厂商们的顾虑不外出自以下可能:一是担心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盘查、责问,二是担心“降价”的名声传出去,导致产品和企业形象受损,“只有积压品或者质量差的商品才降价”,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
先说说这第一个顾虑:在国家计委没有明确宣布放开汽车产品价格之前,绝大多数汽车企业由于国有身份,确实没有定价权,至少是没有明确的条文授权与它。然而,自从市场经济开始萌动,已经很少有政府主管部门干预企业定价行为的例子,企业也至多是例行公事地上报申请,甚至可以不等待批复就先行实施。所以说国家明确宣称价格放开只是一种政策追认,是对既成事实的明确认定。企业如果真的“自行其是”,基本不存在被追究的可能。因此,羞于说降价不该是这个原因。
第二种可能就是担心名誉受损。其实价格波动已经是经济生活当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几乎没有哪个名牌产品没在价格上做过文章,家电行业就是明证。汽车产品更新换代频繁,消费者普遍“喜新厌旧”,连最著名的品牌也难以指望消费者对它永远忠诚,所以出于市场策略需要,将陈旧车种降价销售,为新车让出市场空间,或者靠降价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都只是市场经济的“常规武器”,何羞之有?
没有什么商品能够在充分竞争之下,还能保持高身价多年不变。很多汽车厂商的心态,还停留在汽车产业备受保护、缺乏竞争的年代,沉迷于高价格高利润的幻想之中,因此长期对“降价”二字侧目以视。但现在,市场已经没有了这种可能。
不说,不可能;不做,更不可能。
既然如此,在“降价”无可避免之时,坦言降价又如何?(汪祥荣 )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