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全球汽车生产能力约过剩2000万辆,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入世在即,世界各大汽车巨头早已“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瞄准诱人的中国汽车市场。作为“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未来的汽车消费将出现怎样的变局,一直以来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问题,如何让中国汽车主宰市场格局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入世”引爆汽车消费市场
当前及今后,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国外专家称之为“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自1978年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2%,略高于GDP增长。近些年,我国汽车总产量增幅高于世界平均增幅的5·8%,位居世界第9位。以目前的形势看,汽车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同时,人们的汽车消费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搅乱现有的汽车消费格局。“入世”带来贸易自由化,作为承诺,我国汽车工业的平均关税将从现在的80%—100%降至2006年的25%,每年平均关税率下降10%以上。专家普遍认为,关税的大幅下调将导致汽车价格下降,外国品牌大量涌入,竞争国内市场。与外国品牌相比,国内汽车在技术、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洋车”挟价格、成本品牌之优势,将很快夺取市场份额。
据有关人士的调查显示:即使国际同类产品价格高于国产汽车,20%左右的消费者仍将购买进口车;进口车与国产车基本持平时,将有80%左右的消费者购买进口车。这表明,消费者在价格之外更加关注汽车品牌本身,同时,在经济承受力增强的基础上,消费者的眼光也更高了,国内汽车品牌形势严峻!
其实,目前许多消费者还处于持币待购的状态,原因是当前的消费环境并不乐观。居高不下的税费令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使老百姓买得起车却用不起车,例如一辆10万元左右的中等轿车一年所交的费用有时甚至高达万元。消费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消费政策更是摇摆不定,大部分消费者不敢贸然行事,采取观望的姿态。
消费者不是不想买,而是不敢买。中国加入WTO,汽车价格逐渐降下来,这对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不啻是一个惊喜,并且为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在消费体制与政策上已做好了准备。可以预见,加入WTO后,将引爆汽车消费市场。
国内汽车有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所受的冲击显而易见。但是短时间内,国外汽车还无法占领中国市场,国内汽车有优势可言。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以轻型商用车为主,在这一领域里,中国汽车工业有相对成熟的技术、经验和对中国国情了如指掌的熟悉,能够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轻型商用车及农用车。在中低档车型上,进口汽车无法与国产汽车竞争,这些国产车的平均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48%,即使5年后关税降至零,还有优势。同样属于农业运输的进口皮卡车和农用车,每辆一万美元的价格和昂贵的维修费用,显然不是中国农民可以接受的。在这些品种上,中国汽车工业占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随着城市化推进及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私人用车逐渐普及,特别是中高档轿车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那时这种优势将变成劣势,因为以利润值计算,轻型商用车明显高于中高档轿车。同时,国外汽车进驻中国,会慢慢适应国内这一特殊的消费市场,改变策略,尽可能本土化。
“入世”刺激消费市场变革
如何使中国汽车主宰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已成为“入世”后迫切要解答的问题。专家指出,中国“入世”冲击最大的是机电行业,而中国汽车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着“散、乱、差”的局面:企业分散、大小林立、产品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化;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开发能力弱;消费市场异常混乱。
机遇与挑战并存,“入世”将刺激消费市场变革。企业的合作兼并将带动技术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及竞争力的增强,在未来几年里,国内汽车企业的集团化是必然趋势。估计“入世”后十年左右,国内汽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及成本可与国外品牌竞争。消费环境的整顿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消费体制,清除不合理的税外费。我国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在加入WTO后几年里,仍需政府适当的扶持和保护。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人们的消费需要在不断攀升,入世之后,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销售网络已成为中国汽车同国外品牌竞争的锐利武器。 (本报记者彭鑫实习生欧仁谷)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