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里,汽车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宝马与华晨将生产宝马轿车的消息。表面上看,不外乎是一家跨国公司获准进入中国生产轿车,而且是在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诸多重量级汽车公司之后,比北京吉普项目晚了差不多20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几乎是在中国加入WTO的前夜,作为国际最著名的品牌———宝马与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实体———华晨合作,其现实影响及深远意义远远超乎事件的本身。
首先,“坚冰”似乎已经开始打破,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轿车的严格准入有所松动。中国的轿车生产,也就是所谓的“7”字头乘用车,一直实行的是“定点制”,从所谓“三大三小两微”,再到后来的上海通用、广州本田,无不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式的严格审批。在过去的多年间,大到一汽、东风,小到河北田野,宝马也几乎把稍具一点点能力的中国企业都谈遍了,终于与华晨结盟也算是“苦心人天不负”。
其次,国家对民营企业在汽车行业的投资日渐宽松。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兴起的。无论是建国初期的一汽,还是“文革”后期的二汽(东风),以及后来的重汽,都是以倾国之力,集中国内最优秀的人才来完成的。即便是现在渐成气候的上海、天津、广州等所谓的“地方汽车工业”,同样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中方的投资都是国有的。比较大的民间资本进入汽车业是近几年的事,而华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从1991年“华晨控股”买下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4600万股股票,到后来对绵阳和沈阳发动机、航天汽车和田野汽车等一系列兼并重组,并把金杯汽车做成国内首屈一指的轻型车企业,特别是投资5亿美元上马中华轿车,让人们渐渐接受了其对汽车的诚意,感动了方方面面,最终赢得了机遇。可以说,华晨开中国民营资本与外资合作生产轿车之先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今后,国家对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都将采取宽容的政策。
第三,有关部门对汽车工业自身发展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加强。根据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上马轿车项目大多要参照一汽-大众、神龙富康,投资过百亿、规模达15万辆。此后,虽然上海通用的投资过百亿,但规模只有10万辆(也有高档车的缘故);再往后,尽管广州本田的投资只是“前辈”们的零头,规模仅有5万辆,短短几年间成为效益最好的轿车企业之一,使人们看到“滚动发展”的魅力。此次,我们不妨大胆地预测:宝马项目的规模不仅达不到5万辆,恐怕连3万辆也达不到。
最后,有关部门对国外公司进入中国有了更高的姿态,使宝马获准进入中国制造高档轿车,看上去已经是一种必然。不论人们是否愿意看到,目前在中国,汽车制造领域已经成为国外汽车集团逐鹿中原的疆场:大众有上海、长春两个基地,通用在上海、丰田在天津、福特在重庆、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北京、雷诺-日产在广东(风神)、本田在广州、雪铁龙在武汉、马自达在海南、铃木在重庆、富士重工在贵州,另外三菱、现代、起亚、大宇、菲亚特一直也没闲着,做着“不叫轿车”的轿车。如此看来,如果没有宝马的参与,不仅不公平,而且不热闹,产品也不够档次!(本报评论李林)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