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之前有一波三折的反复炒作,有国际级展览巨头的倾力操作,刚刚闭幕的2001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仍会被定格为一次中小型的平凡车展。因为毕竟只有两个展馆2万来平米的场子,参展厂商仅125家(其中70%为零部件及配件厂商),60多台车。
热情的参观者很可能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报。尽管有大众联合舰队的整体亮相,有奔驰SL级、宝马新7系,有奥迪的“生活庆典”,有丰田的新口号,因为在本届国际车展上,他们 看不到占据全球汽车三分天下的美国车。
不过,幸亏有了POLO(波罗),有了Palio(派力奥),POLO的“同步”概念,派力奥的亚平宁热浪令本次车展终于有了真正的明星。
六天来,汇集到POLO与派力奥展台的人气足以体现他们被重视的程度,这两款更接近于中国普罗大众的新车当然地吸引了更多参观者的注意力。
或者说,POLO与派里奥的亮相已成为本次车展的标志性事件,在连绵阴雨中的这届上海车展由此而被人记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会记住一些别的细节,一些同样令主办方脸面无光的细节。
记者在12月9日开展之日的上午赶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时,最大的好奇心是想观看新启用的亚洲一流的展览场馆。天公不作美,正逢上海阴雨连绵,时断时续。到达展馆外,出租车却被拦在了距离入口处150米远的广场边缘,因无雨具,要求车能进环行道尽量靠尽入口处下脚,保安却说上面有规定出租车不让靠近里边,记者只能将新皮鞋踏进水泊中,穿越无遮无蔽的空旷广场一路踩着水花百米奔跑冲向入口处。但是冲到终点,大门紧闭,已有一群人撑着伞围着大门嚷嚷。天下着中雨,一看进不了大门,先得找个避雨之处,正好看见有一个艺术化的窝棚,一躲进去,顶端仍是个半边天。只能四处张望,大门边的工作人员服务区的遮阳棚还能有插足的余地,进棚后环顾四周全是没伞又未能进门的落汤鸡们。好奇之中抓紧做民意调查,探询为何新与国际接轨的所谓“媒体日”怎么会有许多不是媒体的观众要冒雨赶来,来者是否清楚“媒体日”是干什么的?但此时近十时半为何大门又紧闭,连媒体的人也进不得?等了20分钟,忽然堵在入口处的人群全都朝侧面小跑,据说左道旁门可入。此时方得出示胸牌进入新开的、由两保安夹道的一人宽的入口。
看来这种对观众的礼遇还是似曾相识,用钱造出的建设容易与国际接轨,而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要落实到实处就没那么简单了。
下午有媒体朋友要找“新闻中心”发稿,记者自告奋勇作向导,先问一个保安,说是那边,到了那边再问保安又说这边,来回遛了二百多米,想起保安是管秩序之类的事,不会懂服务,看到场边的“展会服务中心”小屋,想必应能指明方向,挥手间被告知在另外一个场馆边,场馆的跨度有近150米,不是这头会是那头,最后气喘吁吁费劲才找到“新闻中心”,其实是在场馆外面的墙根边,怪不得在场内没法找到“新闻中心”。在新闻中心见到同行们做一测试,原来别人也曾费力打探过中心的位置。看来在场内来回逛的保安只绷着警惕之弦,无备有服务之筋,两耳不闻场外事。要知道“媒体日”中媒体人员对“新闻中心”会有业务需求,在主要的出入口应放置明显的指示牌提醒记者们,对场内的工作人员也应有个起码的培训。
抽空与朋友到展馆一隅的二楼餐饮店稍息,忽见旁边的玻璃墙幕上开了大块天窗,以为是什么建筑上的独到之处,探询之下方知前几个小时,整块大面积的玻璃突然掉落,砸向墙外,幸亏当时廊道中无闲人信步,否则就要爆出大新闻了。刚竣工两月的新展馆出现安全隐患怎不让人提心吊胆,下次观众进场观展时还真得小心不要顺着玻璃边行走,因为建筑玻璃不像汽车风挡玻璃或安全玻璃,掉下来就像是下刀子,头破血流算是轻的。
建在浦东的新的场馆确实比城里的老场馆大数倍,整体感较好,解决场馆面积的问题靠投资即可,但要办好展览需要更多的商业服务技艺,按理说,拥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展览业巨头在这些方面不会太软,也许地面上水太深,国情太特殊,抑或仓促上阵,有些乱了方寸,最后,落地的凤凰变成鸡。
这次的上海车展只是一个“瘦身”过的平凡车展,无非挪到了一个新场馆。要想做到国际A级车展看来还得再等数年。(本文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