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有自己的三大病症,减弱了中国汽车在市场中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三大病症是:
一、决策部门了解国情不足。了解国情不足导致搞汽车的思路比较多地偏向于搞技术好的车而不是市场好的车。大力扶持的车型往往难成气候,受排挤或受漠视的车型往往迅速崛起,真是值得深思。如微型车多年高增长,再如最近准轿车与皮卡高增长,经济型轻卡轻 客高增长。中国民众消费能力是什么水平,应该有恰如其分的认识。要不然,各地限制小型、廉价车辆的正统思维还将长此以往,丑不胜收。
二、计划经济扼杀公平竞争。在计划经济思维下汽车准入门槛很高,其中轿车更是门槛奇高。不公平竞争造成很多离奇的怪现象,例如只生不死的《目录》内汽车企业,哪怕一年只生产几辆车,它也是国家认可的汽车厂,依靠转让那个《目录》可以过上寄生虫日子。又如准轿车项目四处开花,准轿车企业为名分跑断双腿等等。这种现象现在正在改变,但姗姗来迟,枉自白了少年头。
三、研究市场深度不够。经常见到权威机构的汽车市场研究报告,谈宏观洋洋洒洒,说微观只言片语,但宏观与微观往往差别很大,不说微观就远离市场。例如众所周知汽车消费环境不佳,乱收费严重,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块。但乱收费对不同车型的影响不可一刀切,如轿车与中轻型车在同样的乱收费环境中,用户避税逃税表现有天壤之别,于是轿车发展走向与中轻型车的发展走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加入WTO后,市场会逼着政府与企业去尊重市场,中国汽车克服上述三大症状应该说很有希望。如果中国汽车的上述病症不存,发展汽车工业的思路可能就变成这样一种情况:
——中国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车型,中国人自己开发自己做,而且这类车型还向某些国家与地区以商品和资本双重方式出口。主要赚中国消费者的钱,也稳定地赚数量不小的外汇。
——领先的汽车核心技术中国虽不多,但也会有一点,例如我们的电池可能比较好,虽然没有很大优势,但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一群顾客,赚一点中国人的钱,也赚一点外国人的钱。
——有一部分车由外国人在中国开的车厂生产,说白了就是有一些替人打工的“组装厂”,中国方面出卖的是廉价劳动力,而市场让给人家。
这样的话,中国的大部分市场在自己手中。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不会垮掉,相反它做到了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得还不错。
也许有人认为外国车厂很强大,中国车厂竞争很困难。其实,企业规模虽然是竞争的条件,但从根本上讲,谁了解市场并跟着市场转,谁就最厉害。中国人了解中国市场比外国人多,跟着转、转得快的可能性比外国人大。这些年来实力较弱的农用车企业战胜实力很强的汽车企业的市场实例不断出现,准轿车企业中也出现了比正规轿车企业发展得快得多的实例(而且人家还受到限制)。为什么?就是因为大的汽车厂在农村市场、城郊结合部市场、低价轿车市场比人家慢。它们要么对市场变化麻木,要么组织起有效经营动作较慢,结果就一输再输。
最后,还需要补充一个观点:如果能够廉价地获得世界上过剩的汽车工业的“经济规模”成果,我就没有必要自己去搞规模经济。在当今世界上,“规模经济”不等于“自己拥有规模才经济”。所以,搞“大”不是最佳方向,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合适的规模保证“优”与“强”才是关键。(特约撰稿钟东)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