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战略系列报道(一)
开栏的话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部分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现象日趋明显。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就不能 关注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因为跨国汽车公司的中国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走势。
因此,本报从今天起,从布点、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同时,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或来电话,就这一问题发展见解。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有人预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将克隆国际汽车工业“6+3”的格局(即国际上6家大的跨国汽车集团和3家独立汽车公司),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布点的速度将会放缓。
结果如何呢?
2001年,有十几个国家的汽车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中国汽车行业新签约的确良外合资企业有17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今后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来中国访问的跨国汽车公司高层人士络绎不绝,已有多家跨国汽车公司与中国汽车企业有关合资合作的谈判达成了协议或取得了进展,有意到中国来投资办厂的跨国汽车公司就更多了。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汽集团处长合资合作期限达成协议,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正式联姻,韩国大宇汽车公司决定在中国桂林造卡车,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最近表示要在中国青岛生产斯马特汽车,三菱汽车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要联手利用北京吉普公司在中国生产三菱汽车,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正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打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诸如此类的迹象层出不穷。
这些迹象表明: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布点的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加快了。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中外合资合作还呈现出如下特点:中国汽车企业寻求合资合作的伙伴不仅仅局限于国际大集团。
中外汽车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比如,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和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的合作已经从整车生产延伸到零部件制造、技术开发、软件系统和服务领域。
上述迹象和特点都很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工业并没有克隆国际汽车工业“6+3”的格局。
中国汽车工业为什么没有克隆国际汽车工业“6+3”的格局呢?
其主要原因如下:
市场导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国汽车工业走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市场导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国汽车工业走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中国汽车市场广大,复杂多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际汽车工业的格局不一定合乎中国汽车市场的要求。因此,在国际上成功的公司,在中国不一定就能成功。由此展开去,大家还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如果战略不对,可能会失去优势;而后进入者也并不是就没有机会。一句话,市场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掌握发展汽车工业的自主权,不可能照抄搬外国的模式。
再有,中国汽车工业资本成分复杂,既有外资又有内资,既有国家资本又有民间资本。这样,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会受制于“6+3”格局。
除此之外,国际汽车工业“6+3”格局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势。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各个汽车公司将不断地调整其经营战略。因此,国际汽车工业“6+3”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裂变。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国内的汽车格局也是变化的。在所谓的“三大集团”、“老三样”中,将来有可能出现新生力量。
今后的5年至10年,将是中国汽车英雄辈出的时期。这也正是吸引跨国公司的地方。(本报记者姚福来)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