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独立汽车研发巨子在华与厂商广泛磋商并一举拿下多个项目草案即是明证
在转型的迷茫和痛苦中,中国汽车业极有可能与独立的国际汽车研发机构一拍即合,这将使中国车厂少看合资方的脸色,便可以取得一流技术。
国际汽车研发巨子在华试水
在结束与上汽、华晨、万向等数个国内汽车制造界高层面晤之后,John Wood,这位英国汽车工业研究协会(即MIRA)总裁兼首席执行首心情一如阳光灿烂的5月。
众所周知,这个星球上英国一直是汽车工业的研发中心,几乎所有全球汽车巨头的研发基地几乎都设立在英国。而MIRA的工程技术一直在全球遥遥领先,其汽车工业设计、研发和零部件,一直是它的两个强项。
5月8日,这位MIRA总裁兼CEO飞往长春,与一汽集团负责项目合作的第一副总徐建一就技术领域的长期合作进行了畅谈。9日至12日又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与上汽集团副总陈因达、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副总孙晓东以及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进行了探讨。
据MIRA向《财经时报》独家透露,它已与上述汽车商达成合作框架意向。详细的具体合作项目在John Wood回国后逐步推进。其中包括与这几家企业共同成立专门的汽车技术合资企业的项目。
“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目前几乎都在同步进行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大转移,这为MIRA这样的独立技术研发机构提供了极大的机会。”John Wood对《财经时报》说。
中国汽车厂的战略转移
这就是John Wood中国之行成功的背后玄机。
“中国的汽车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单从制造水平来看,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准。现在所缺的就是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设计。”上汽集团副总陈因达对John Wood说。
然而这正是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没有它,中国汽车业无论做到多么大,都只能永远是跨国汽车集团的装配工厂,发展上将永远受制于人。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没有一点家底。”华晨副总孙晓东说。但是,为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通道,“现在,我们都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可以尝试一些长远的发展战略了。”鲁冠球说。
据称,自从年初开始以上汽集团为首,包括一汽、东风等车厂已悄悄开始进行着发展战略转移,关键词就是:技术研发。也就是,它将在今后的5-10年内,成为中国大型车厂的重心所在。
联合设计:后合资时代
对于国内厂商而言,目前中外车厂合资的短处已日见显现(详见辅文《中国汽车业的三段上坡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寻求技术独立优势的转型迷茫和痛苦中,中国汽车业极有可能与像MIRA这样的独立国际汽车研发机构一拍即合。
有多种理由可以相信,中国车业与国外独立技术公司的直接合作和联合设计,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的跳板。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奋起一搏。
有业内人称此一阶段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合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将呈现以下特点:一、将培养起大批中国自己的技术骨干。比如在今次MIRA拿下的联合开发协议中,都将培养中国的技术骨干明确写入条款里面,在大多数的项目合作中,国外只是扮演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中国的技术人员自己才是主要的角色;二,中国的汽车业将有可能得到全世界所有最先进的汽车领先技术,完成“成长的烦恼”。由于独立的汽车研发咨询机构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整车厂的技术夹缝中求生,因此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色和网络资源,并有技术更新冲动。
“联合设计”在国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汽车业内有句行话:“干这行最需要胸杯”。虽然一项最新技术的研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市场格局,重新划分市场利益,但是同时它也会涉及到巨大的投资,这往往不是某一个整车厂自己能承担的。所以,在设计开发阶段,往往都需联合进行。比如,丰田刚刚签写与法国PSA共同开发新兴底盘系统的合同,双方共同对半承担大约15亿欧元的总项目投资费用,其目的只有一个:共同把欧洲的小型车市场蛋糕做大。
据MIRA透露,虽然其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但是已经与国内的很多汽车制造商进行了多项项目合作,并已得到国内车厂的肯定。目前与包括华晨、一汽、上汽、二汽、万向等诸多汽车企业在内的项目合作正在职积极的进行中。
业内专家认为,自从中国华晨汽车控股公司的“中华”轿车首开中国汽车聘请外国专业汽车设计机构的先河之后,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独立汽车咨询公司的合作就已经暗流涌动,目前除MIRA以外的其他国际知名的技术研发机构也正在探讨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作。
专家由此认为,在这种新合作模式下,当资金和规模优势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中国汽车业通过博览众长从而成为全球的汽车工业中心,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本报记者陈映璇)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