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国产热点上市新车型比拼专题 > 正文
异军突起 独具特色--多位专家品评“奇瑞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5月28日 18:23 中国汽车报

  从诞生之日起,奇瑞带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的惊奇:大家都说10万元以下的汽车只能是“小不点”,不到10万元的奇瑞却足足有4米多长;有人认为中国还不能瞬息万变主开发轿车,奇瑞却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推出了小改款、奇瑞Ⅱ和奇瑞ET自动挡;许多人怀疑中国能否有自己的轿车品牌,“没有血统”的奇瑞却用不断增长的销量巩固着市场的信心。在今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奇瑞轿车还将进入国际展区,与世界知名品牌的汽车展开近距离的较量。

  自去年3月上市以来,奇瑞汽车已累计销售4万多辆,奇瑞带给人们的惊奇也被称为“奇瑞现象”。但是,有谁能说他看得透奇瑞呢?奇瑞的过去有许多待解之迹,奇瑞的未来让我们充满期待。2002年5月15日下午,在北京安徽大厦,几位资深汽车记者和汽车市场专家坐在一起,纵论了一番“奇瑞现象”。从这些多次访问奇瑞公司的业内人士口中,也许能够探听到奇瑞的部分秘密。(孟莉)

  中国汽车自主发展之路的探索者

  吴迎秋(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

  关于“奇瑞现象”,我想谈两个问题。

  第一,大家现在非常关心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或者未来的生与死。我认为,研究“奇瑞现象”,对于中国汽车下一步的发展非常有参考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举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人问我,奇瑞、吉利这些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便宜?我反问他们,中国现在所谓的“主流汽车”为什么做得这么贵?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汽车本来在有些方面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没有做出来。奇瑞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回答。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最根本的是,过去我们生产轿车的时候缺少对市场的研究。奇瑞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大家都在讲,中国汽车发展有一个瓶颈,搞了近20年的合资合作,开发能力始终不行。我认为,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树起几面旗帜,好好地研究它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借鉴的东西。在自主开发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高端的产品上,我们确实不行,但是在中低端特别是在低端产品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出来,奇瑞就是这样做的。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汽车工业现有的技术存量和零部件存量进行低端产品的开发。低端产品实际上已经没有核心技术可言。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层面、更广阔的范围内,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低端产品的开发,引进技术、资金以及管理。奇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奇瑞过去没干过汽车,有这么好的管理队伍,又做出了质量稳定的产品,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为什么奇瑞的投资这么少就能做出来,我们有的项目投资很多却做不好呢?这里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自主开发不是完全用自己的东西。

  中国汽车工业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要看我们自己,看我们自己能否走出一条路来。靠别人拯救中国汽车工业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条道路我们以前没有走过,奇瑞走了,为什么要指责它呢?既然大家都希望中国汽车的明天更加美好,就应该少说一点中国汽车做不成的话。

  我们对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认识,曾经走了两个极端:开始的时候,认为民族工业、民族品牌必须完全是自己的,关起门来建立自己的体系;后来又到了另外一个极端,甚至不能提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前不久,国内某汽车集团的老总还谈到,没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品牌很难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这不是光彩夺目靠引进技术、靠和人家合资,靠和别人谈判就能办到的。奇瑞也好,吉利也好,都尝试了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路,这是一个很好的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赞扬它、总结它并不断完善它。

  第二个问题是,要破除迷信。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有一个直觉,中国的汽车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存在很大的变数,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存在着很大的变数,不是靠某几个企业、某几个产品就能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江山来的。因此要破除迷信。我们要善于发现一切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有些东西可能还不一定是从想当然的几大企业中来。

  今年一到四月份的汽车市场异常火爆。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每个企业都在报喜,销量都比过去同期有所增长,但是必须看到,增长有快有慢,并不是所有企业来平分多增加的那一部分市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市场适应程度的高下。恰恰在这一点上,奇瑞走在了前面,抢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它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它的路是对的。

  探讨“奇瑞现象”不能简单地就奇瑞说奇瑞,而应该把它放大到中国汽车今后究竟怎么走的问题上。过去,我们总习惯看外国公司的战略,看我们和国外的合资合作,现在是不是也应该看一看、研究一下奇瑞的做法呢?

  中国汽车不只合资一条路

  (李京生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目前阶段奇瑞形成了一种现象或者说创造出一个奇迹,对很多人的观念是一种冲击。我这两年在考虑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前一段走的基本是合资的道路。合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也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而中国人对市场的正确观点和建议又很难得到采纳,使得一些合资企业对市场的变化难以做出迅速的反应。在这一点上,恰恰是一些单纯技术引进的企业做得比较好。另外,外国人在用人上也有一些问题。

  奇瑞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的企业,当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前, 我们作为经销商或用户,也经常给企业提各种建议和要求,但给合资企业提根本就没用,它的车型是固定的,不能变;给国有大企业提,一年也变不了;给乡镇企业提倒是两天就变过来了,但许多人又感到不放心。所以我觉得,像奇瑞和江淮这样的中型企业,如果能够及时接收市场的反馈信息对产品进行改动,会受到欢迎。毕竟,中国是一个处在特殊发展阶段的国家,有特殊的市场需求和道路状况,中国消费者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这些特殊性,外国人很难理解。有一次我碰到一位奇瑞的用户,问他为什么买奇瑞。他说他看重奇瑞车的一点:三厢车的外形、两厢车的功能,后车盖和后玻璃一起掀起来就能多放货。我不知道这是有意还是无意做成的,但这个功能的确为奇瑞车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

  奇瑞比较好的地方在于管理。与老型国有企业相比,奇瑞这种新国企在团队关系和体制上,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理念。既拥有可以掌握中国市场特性的能力,同时又拥有正规严格管理的方法,使得奇瑞活起来了。奇迹表面上看是特殊的,实际上却是有规律的,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奇瑞确实也存在很多的危机。一方面,奇瑞所有的成功,都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中国汽车市场环境下取得的。2005年以后,如果市场全面开放,奇瑞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对于奇瑞来说,老牌的大公司不一定可怕,但要不得特别注意那些新兴国家的公司,也就是和奇瑞处于相同阶段、采取相同竞争手段的公司。

  奇瑞的营销思路值得研究

  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

  作为媒体的从业人员,我这十多年来主攻的一件事就是呼吁轿车进入家庭。奇瑞的詹董事长也特别强调:我们有能力造出在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家庭轿车。奇瑞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它做到了。从当初只有成都的销售商打着芜湖的牌子卖车到今天奇瑞轿车供不应求,真是有天渊之别,确确实实是一个奇迹,甚至连通用这样的“老大”都迫于市场压力降了价,奇瑞这个新品牌居然能在不降价的情况下实现大幅度增长,实属不易。

  奇瑞上了《目录》之后我曾经非常担心。这种没有血统的产品非常容易在小事上翻船。现在,担心过去了,奇瑞确实站住脚了,即使有点心吹草动的话,对奇瑞的品牌也不会有太在的影响。

  奇瑞在销售上也是一个奇迹。说实在的,各个工厂造车的工艺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销售的秘决各有不同。比如说富康是辆好车,质量也非常好,但是它的销量起码经过了5年时间才超过5万,而奇瑞仅用短短的一年就达到这个销售量,包括销售服务网点的建设,包括给予销售商的利益保证。奇瑞的销售队伍非常年轻,人员来自各个企业,学历也比较高。我觉得,它销售的思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还有一个就是,奇瑞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没有一点停住脚步的意思。我第一次到奇瑞的时候跟他们开玩笑说,芜湖出了个大眼睛的赵薇,大眼睛应该成为芜湖产品的标志,谁知道奇瑞弄了个小眼睛。这次到奇瑞,董事长和总经理都说,我们听了你的话,这个眼睛不仅大还炯炯有神。而且,奇瑞还这么快地推出了多点电喷、自动挡车型,和老三样形成了竞争的态势。北京亚运村市场的排行不一定特别有代表性,但奇瑞从10名上下跃到第三名的销售趋势,是非常可贵的。

  一般人看来,奇瑞在现在的基础上慢慢吃上三五年老本是没有问题的,但奇瑞已经了二期工程建设。从短期上说,这是迎合市场,从长期看是一种理念,说明奇瑞人为中国普通百姓--不是特别穷也不是特别富裕的老百姓--造车的理念没有丢。生产家庭轿车,一万辆车中有一辆出了毛病就可能砸掉一个品牌,风险是很大的。奇瑞要发展,就必须保持现在这种如履薄冰的精神,坚持帮助更多的普通百姓圆轿车梦。

  市场经济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

  孙勇(《经济参考报》记者)

  奇瑞确确实实是一个现象了。上星期我接触了几位中外汽车公司的老总,大家都非常关注奇瑞,觉得奇瑞不是了。

  “奇瑞现象”使我想起了一悠扬事情:1994年,我跑汽车不久,在当时的机械部汽车司看到过一份报告。那是德国等几个国家的汽车专家到中国调查后写成的,主题思想是:不断扩充生产能力、不断和外国公司合作,不见得是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惟一捷径。按照中国当时的汽车生产能力,只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完全能够生产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轿车。这种轿车不见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中国人买得起,用得起来也不算差。这份报告不是由哪一家公司完成的,而是由一帮汽车专家完成的。这几天我回头再想,发现奇瑞印证了这个结论。

  “奇瑞现象”从宏观上看,应该是市场催化出来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汽车工业在所有产业中是最具计划经济色彩的,中国的几大汽车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上面报告中的结论是很难得到印证的。而奇瑞这帮人很大一部分是从原有的汽车厂出来的,了解计划经济对汽车产业带来的阻碍,抛弃了计划经济的一套,建立了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奇瑞取得今天的成功,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第一次去奇瑞我就感觉到,它在三个方面特别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一个就是产品;奇瑞“远看几十万,近看十几万”说明了什么概念?说明这个车能满足中国人对轿车的心理需求。特别小的车,中国人瞧不上,觉得不像个车。其次是价格:奇瑞的价格能经得住加入WTO之后的考验,应该说定得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的购买能力。第三是跟随市场的节拍:奇瑞从诞生第一天起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消费者的意见能够充分、及时地得到体现。大家说灯有问题,马上就能改出来。因此说,奇瑞的成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

  奇瑞为中国树立了家用轿车标准

  贾新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

  今年一季度,奇瑞轿车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倍左右,在整个汽车特别是轿车行业是比较突出的。和奇瑞前后一起诞生的也有几个产品,但是有的已经不行了,有的做了几年也没有起色,甚至成了“小老头”。汽车是怎么生产的,用户并不太关心。所以,奇瑞现象的原因还应该从市场上找。

  我最近多次提到标准产品的观点。比如在美国,标准轿车大约是5米长、3升排量。中国也有这样一个概念。我参加过几次关于家用轿车的调查。在市场调查当中,包括国外公司的调查,大家都有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桑塔纳--差不多这么大的个儿,差不多这么大的动力,只是价格比较贵。现在,奇瑞基本把这个标准树起来了,43米的长度、1.8升的排量都和大家的要求比较接近,价格更是彻底接近了。所以我认为,奇瑞不能叫经济型轿车,也不能完全叫中档轿车。

  IT行业有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日本丰田公司说它的竞争目标是占领技术制高点,实际上就是做标准。我觉得奇瑞应该向这个方面努力。

  另外,我们现在反复强调价格、过分关注价格,其实忽略了好多更重要的东西。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全套的,首先是定位。有的产品定位非常游移不定,甚至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的产品是很难做好的。其次是服务、营销,比如性价比、服务体系。奇瑞现在已经建立了200多个售后服务站,应该说速度是非常快的。没有这个保障,市场很快就要发生问题。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汽车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相关链接
扩大市场 扩展产品线 宝来1.6将于7月中旬上市(2002/05/28 11:09)
奇瑞II代露出韩国大宇身影 新车S11参考曼蒂丝(2002/05/28 10:14)
演绎时尚轿车新风范--萨拉毕加索2.0品质非凡(2002/05/28 10:08)
秦川与宝马马自达密谈 福莱尔自动挡车推迟下线(2002/05/27 09:41)
“价格杀手”美鹿到京 外形酷似富康 车价6.98万(2002/05/27 09:15)
东风裕隆合作进入实质 300辆东风裕隆轿车下线(2002/05/24 17:09)
上海大众透露POLO改进计划 2003年推出三厢车(2002/05/24 17:06)
神龙富康清晰的私家车定位“定”出销售好运气(2002/05/24 15:08)
国产热点上市新车型比拼专题  




车行天下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