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主刀,将吉林轻型车厂(早年北京街头黄色“面的”的制造商)所属的7家企业及社会事业的股权和资产悉数出手,由此一汽集团“瘦身运动”开始。
无论如何,发展的压力已迫使竺不得不搬掉绊脚石,“必须把企业的社会负担彻底剥离。按照这一思路去做,去实施,越早越好。”竺说,做大的前提是做强,一方面“瘦身运动”,一方面积极谋求与外部企业优势互补的战略兼并,竺延风的一汽“十五”蓝图似乎已经初露端倪。
5月15日上午,一汽集团吉林轻型车厂所属的7家企业及社会事业的股权和资产转让协议在吉林省吉林市正式签字。至此,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准备了一年半之久的吉轻资产重组终于划上句号。
转让协议规定,原属一汽集团的吉林轻型车厂的组合机厂、零部件厂、运输公司、农用车公司、实业公司、锻造厂、制动器厂等7家企业及派出所、学校、职工医院、住宅小区“水、电、热”供给等全部股权和净资产转让给吉林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隶属关系、管理职能及人员一并划转地方,划转股权和净资产26434万元,划转在册及离退人员6200多人,他们至此独立走进市场。
吉轻重组少帅动刀
一汽吉轻厂是在国家汽车业“缺重少轻”的背景下,作为国家轻型客车基地,于1991年从吉林市划出,并入一汽集团,成为隶属一汽的全资子公司的。原有职工13000多人,目前已发展成为年产6万辆的轻型车的生产基地。而经此次资产重组后,吉轻厂将只剩下总装、车身、底盘三个核心厂仍留在一汽,员工精简到3700人,其余6200人全部回归吉林市地方。
从过去的“并进来”到如今的“送回去”,在一汽集团公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简单的终点回到起点。
这是中国第一汽集团拉开自身资产重组和战略结构调整的序幕。
“这次资产重组对一汽今后的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竺延风说,“我们还有许多吉轻这样的企业,下一步将继续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结构调整,从而提升整个一汽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
国企浮肿症
世界上没有哪一家汽车厂的掌门人会遇到竺延风所必须直面的烦恼:集团下属专业厂10家,全资子公司36家,控股子公司16家,参股公司29家。仅在位于长春市的一汽集团公司厂区范围内,居住人口就达28万,其中有职工16万,家庭6万个,退休人员3.4万,仅最后一项就意味着每年5至6个亿的开销。而沿袭集团总部建制的下属分公司的人员状况也与总部不相上下。
世界上也没有哪家汽车厂的掌门人像竺延风一样,在殚精竭虑于如何使企业赢利、最大程度回报股东的同时,还不得不管理几十万员工的吃喝拉撒,甚至在大年三十晚上,还要惦记着提醒员工“放鞭炮时要注意安全”。
世界上也没有哪家企业像一汽这样,无论是集团总部还是下属企业或分公司,都全资拥有包括数家医院、商场、食堂、子弟学校等在内的庞大社会机构,每年在这些机构上的开销更是以十数亿计。
因此,每每在被媒体问及“一汽的轿车为什么就降不下来价”时,竺延风就会想到所有这些令他头痛的“企业办社会”的后遗症。他将它们统称为“竞争精力上的不公平”。
“别人在花精力研究市场的时候,而我们在处理那些不该处理或者不是你企业应该处理的事情,这是很糟糕的。”他痛苦地说。
为之所累,当海外车厂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天1辆车时,中国汽车大哥大——一汽集团却只能在每年每人1辆车上徘徊。1999年,当38岁的竺延风从前任耿兆杰手中接过帅印时,注定他必须为“共和国长子——一汽如何平稳渡过转型阵痛期”求解。
“只有在搞了一汽-大众之后,我们才真正知道原来汽车是怎么一回事。”他知道现在国外最小的竞争对手都比一汽大;他也知道,中国的国有汽车企业有着特殊而无法理解的生存环境,因此,一汽的管理既要尊重老一辈创业者所创立的传统,又要跟上国际汽车企业发展的步伐。于是,在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时,竺延风才有了那句精彩的话:“我们这些国企老板,有的时候要洋得不得了,有的时候又要土得不得了。”
艰难的选择:发展才是硬道理
剥离和精简对曾经以“生为一汽人,死是一汽鬼”为企业文化的一汽来说谈何容易。就在去年早些时候,竺延风曾对一汽集团下属的某化油器厂进行了剥离试点,结果该厂职工拒不接受市场化的安排,聚众闹事,让他颇伤脑筋。
但是,竺延风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现在他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摆出来,能解决的就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暂时往后推,等待机会解决。
相比之下,此次吉轻的重组进行得还算十分顺利。据悉,为保证此次重组的平稳实现,一汽和吉林市政府以及一汽吉轻厂反复听取被划转单位和员工的意见,充分考虑被划转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7家企业给予大力扶持。一汽为此支付了4000万元资金,吉林市政府支付了1000万元资金,一汽吉轻厂将对7家企业1.6亿元的内部借款全部转为资本金划拨给7家企业。在满足质量标准、价格市场化、技术同步化及保证整车目标成本的前提下,一汽保证7家企业对吉轻厂的现有配套和服务体系保持3年不变,同时积极帮助7家企业进入一汽集团配套体系。据了解,此次资产重组决议在7家企业的职代会上获得一致通过,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平稳运行。(本报记者陈映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