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担心车贷这块奶酪为外商拿走,但如果没有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闯进来,将汽车金融这个市场做大,那么其实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企业,在10年之后都可能仍面对一块子虚乌有的奶酪。
新闻背景:据报载,日前,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表示,只要有关法律一出台,福特信贷将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申请开业。据了解,通用、大众等也正在为开业摩拳擦掌。
埃米丽·狄金森曾在诗中写道:“门里门外,不宽也不窄的门缝,那是横亘在你我间的海洋和笑容。”对于已在中国苦苦等候了6年和3年的福特和通用来说,这恐怕是真实的写照。
国际汽车生产商将中国市场看做是“新世纪的盛宴”。如果考虑到中国在加入WTO中对开放汽车金融已作出的承诺,而福特和通用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又分别占其总公司利润的36%和20%的话,可以预言中国车贷市场注定会有一番热闹。
未来中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估计最终会呈现三种模式。模式一是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客户联手就汽车消费信贷签署协议。这也是目前我国各汽车经销商普遍采取的服务模式,但经销商毕竟不是金融机构,要做大车贷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过渡。
第二种是银行撇开汽车经销商向客户提供“直客”车贷服务,商业银行资金雄厚,且银保联合可以将车贷手续和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但商业银行欠缺汽车产销专业技能,围绕汽车售后的一系列客户增值服务几乎就不可能展开。
第三种就是知名汽车生产商拥有自身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如福特汽车金融公司就已有百年历史,既有汽车生产和销售网络的专门技能,又和投资银行交往甚密,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很可能势不可挡。
据悉,目前央行正在制定办法,允许外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组织、汽车服务公司来中国办理汽车消费贷款。虽然今年初就应推出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入世承诺非同儿戏,相信短期内外国汽车金融公司就可能获得经营牌照。
为应对来自外国汽车金融公司咄咄逼人的挑战,国内企业也有所动作。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在上海就牵头成立了“上海汽车金融服务网络协会”,会员包括汽车销售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拍卖行、租赁企业、二手车市场等近百家机构,涵盖汽车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
即便如此,对于通用和福特这样的市场老手我们仍无任何优势。福特车贷负责人已经放出话来,准备对客户提供“全额贴息”,何以能如此慷慨?一是福特汽车金融公司几乎80%的利润是来源于车贷之后,为客户提供验车、上牌照、养护、维修、租赁、救援乃至汽车掉换等一系列后续的增值服务,汽车贷款本身的利润并不十分重要;二是和福特汽车利益息息相关,如果能以全额贴息快速批量出车,那么福特汽车既可迅速占领市场,也可获得利润率稍厚的零配件市场;三是具有非常强的个人信用管理技术,以及和汽车信贷相关的金融交易安排经验(例如车贷的资产证券化)。
这些是中资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企及的,车贷债权的证券化和打包处理等金融工具,甚至迄今尚未在国内露面。
看来,中资企业只能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边学边干了,毕竟福特百年经验在中国年轻的车市中享有太大的专业优势。那么姗姗来迟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可能会对外资机构有哪些引人注目之处呢?一是外资股权限定问题,这显然是渐次放松的过程;二是品牌限定问题,即像福特这样的汽车金融公司是只能对福特系列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呢,还是跨品牌服务?如果是跨品牌服务,那么对国产品牌和中资汽车金融公司几乎是灭顶之灾;三是融资对象问题,如果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既可对经销商又可对终端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则显然给中国车贷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大些;四是汽车租赁服务问题,外国企业金融公司很自然地可以提供汽车租赁服务,不知在华可否?如果可以,则对中国本土汽车租赁企业无疑是沉重一击;五是和车贷相关的金融创新问题,如果外资企业金融公司不允许将车贷债权通过灵活的金融创新流动起来,则其竞争优势将削弱大半。
我们总在担心车贷这块奶酪为外商所拿走,但过度忧虑是不必要的。目前外国汽车消费中,70%用车贷,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11%,做了这么多年,车贷余额到2002年4月底也不过700多亿。如果没有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闯将进来,将汽车金融这个市场做大,那么其实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企业,在10年之后都可能仍面对一块子虚乌有的奶酪。做大奶酪才谈得上就奶酪分割的激烈竞争。因此指望央行在《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给外资企业留一个“不宽也不窄的门缝”,让它们体会笑容的同时却发现其实有海洋横亘在它们和本土市场之间,至少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