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汽车是“前度刘郎今又来”,索克集团计划投资2亿美元在中国生产轿车。一向被看成低档车而自身又陷入困境的俄罗斯汽车,在进入中国时显得无所凭借。
上世纪的中国人对苏联汽车有一种朴素的感情。当时,中国的中央领导座驾是吉斯(毛泽东坐的是斯大林赠送的防弹吉斯),部委负责人是吉姆,司局干部是伏尔加或胜利;军用车是嘎斯69;运输车主力车型为嘎斯51和解放CA10——解放的原型亦是俄罗斯的吉斯151。
在人们的印象里俄罗斯汽车形象老土,价格便宜,结实耐用,油耗高,没有空调……但如今,变换头脸、安装上新式空调器的俄罗斯汽车,则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再次有所作为。拥有“拉达”、“依日”品牌的俄罗斯第三大汽车企业索克集团称,将在中国投资建设合资汽车制造厂,并生产适合中国大众需求、售价低于8万元的家用型汽车产品。
俄罗斯索克集团成立于1994年,拥有制造、商业和服务等各种企业40余家,去年它生产了8.7万辆汽车。
集团副总裁伊雷因称,已派出专家小组在中国20多个城市进行市场调查,目前已决定在北京、上海等5所城市中选择生产场地,投资规模不少于2亿美元。
曾经沧海
据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位元老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央讨论发展新中国汽车工业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主张由苏联援建一座年产3万辆中型卡车的汽车厂,毛泽东最后批示同意——新中国汽车由此发端。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摹仿奔驰、克莱斯勒造出红旗、上海小轿车和北京吉普,中国汽车工业才稍稍脱离前苏联汽车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推行汽车企业的私营化和股份制,允许外国法人和个人购买股份,进入汽车工业。但是,在从原有高度计划集中转向市场彻底放开的体制巨变中,俄政府无力组织协调,只好让各个企业自谋生路,按照各自企业的思路组织生产。
以领导专车为例,俄罗斯吉尔汽车厂原名斯大林汽车厂,以前只根据国家计划接受生产指令,专门生产总统防弹专用座车。前苏联解体之后,国家不再下达生产指令,只能自寻找生路,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生产旅行车。而俄国经济停滞,居民收入急剧下降,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外国技术生产的高价汽车。
西方一些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进入俄汽车市场后,也深陷泥潭,花了不少钱,却收效甚微。
势难占优
困境中的俄汽车企业把赌注下在了中国上。然而在这个所有汽车大国都来掘金的市场上,俄罗斯企业很难取得优势。
和中国相比,俄商既没有桑塔纳这种引进散件组装、然后逐步国产化的上海大众模式,也没有仰融利用资本市场全球采购制造汽车的华晨模式,更没有李书福民营资本先模仿后开发的吉利模式。体制转型的制约,使得俄国难以迅速适应中国汽车制造和营销方面激烈竞争的环境。
更为致命的是,俄罗斯的汽车制造技术并不比西方,甚至并不比中国更为先进。与此相反,中国近年在汽车组装和生产方面几乎与全球同步。俄汽车技术的差距使得中国用户要考虑技术生存期所带来的影响,这也阻碍俄国汽车在中国重振雄风。
还有贸易方式的问题。中俄在汽车工业方面开展贸易有很好的互补性和适应性,俄目前急需的是私人使用的低价位轻微型客货车,这恰是中方的汽车工业特长。但俄方外汇短缺,中俄只好实行易货贸易。俄国汽车在中国被看作低档货,市场份额又受到吉利、天夏、富来尔等经济型轿车的挤压,所以市场开拓将很艰难。
为了改变中国人对俄汽车产品粗糙落后的印象,索克集团不仅聘请了俄罗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进行产品改良设计,还引入德国生产技术以及法国的喷涂技术,以适应现代汽车业发展的潮流。索克集团副总裁伊雷因表示,俄产汽车大多采用航空工业原材料,耐用及可靠性强,平均使用寿命可达30年。不过在中国,一部汽车的报废期大约是10年,经过呼吁,当局在制定汽车消费政策时强调了安全、环保、节能的汽车可以延长报废期,但不可能达到30年。(本报记者沈小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