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拒绝第三势力--仰融、李书福退出汽车业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11日 09:07  中国汽车报

  据报道,6月20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由原副董事长吴小安接替仰融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仰融的助手、原执行副总裁苏强出任公司总裁兼行政总监。紧接着,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言人表示,仰融已出售了7900万股华晨中国股票,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的2.2%,这是仰融在该公司所拥有全部股份。至此,仰融在华晨中国已没有任何股份,虽然他仍担任公司董事。无独有偶,就在一个多月前的5月26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突然宣布他将就此退到幕后,而将吉利集团的所有管理权、经营权交给两位外来的新人--徐刚担任吉利集团首席执行官,柏杨担任吉利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一石激起千层浪。仰融的突然离职、李书福的悄然隐退,令汽车业界人士大为惊讶,感到始料不及。几年来,被我国汽车行业称为黑马的仰融、称为鲇鱼的李书福,可谓出尽了风头,他们或者凭借资金的实力,或者凭借私有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在我国汽车业特别是轿车生产领域确实风光了一番,为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先说仰融。华晨集团控股“金杯客车”后,通过反复包装,金杯客车曾占领轻客市场的半壁江山;华晨集团2000年底推出“中华轿车”,冠以“自主知识产权”;华晨控股与宝马合作项目的立项,让人感觉华晨有成为中国汽车业第四大集团的可能。再说李书福。他所领导的吉利集团,推出国内最便宜的吉利轿车,令人刮目相看;此后又推出赛利欧三厢车、美人豹跑车,大有引导中国经济性轿车潮流之势。可是好景不长,正当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正当人们改变观念,对他们的看法越来越实际之时,两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退出车坛,不是让人捉摸不透吗?

  仰融和李书福的隐退可能各自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但记者认为,轿车工业拒绝“第三势力”,也许是最根本的原因。当前,主导我国轿车生产和市场的有三种势力:老牌国有企业的第一种势力,如一汽集团、东风公司、上汽集团等;外国厂商合资合作的第二种势力,如大众、通用、雪铁龙等;以仰融、李书福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是第三种势力。当前,第一、第二两种势力是我国轿车的主宰力量,今后长期也会如此。那么,作为“第三势力”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汽车市场上遭遇的尴尬,可能是导致仰融、李书福离任的重要因素。

  民营资本生产轿车的“第三势力”,是新世纪以来才浮出水面的,但是这股新生势力一露面就遇到许多烦心事,有一篇报道对此作了透彻地分析,现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产品开发上,“第三势力”由于没有国外巨头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缺乏开发技术和人才,产品的技术性能改进缓慢,有的只能把其他品牌的总成拿来“搭积木”,产品的市场份额有限;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档次不高,甚至主要性能如安全性能等不过关,更由于不是“舶来货”,总让人抱以怀疑的目光。金杯客车在风光了近8年以后,由于外形和结构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变,又受别克GL8等新一带商务车的冲击,已经开始出现亏损;老吉利轿车的价格优势已不存在,在应对夏利、奥托等知名品牌的降价中失去不少市场,而赛利欧显然难与夏利2000和赛欧相比,更被新一代POLO、派里奥打压,市场销售低迷。  

  其次,“第三势力”发展难以得到政府恩惠。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表示,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限制已经放开,但在汽车行业“十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支持三大集团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去年目录制改公告制的过程中,华晨、吉利的几款车型上公告过程都十分艰难。中华轿车早在2000年底就推出,但苦苦等待一年半后,到今年5月才上公告,这使消费者热情巨减,而市场形势早已今非昔比;吉利轿车也是在推出近一年后,才正式于去年底上公告,显然没有赛欧、夏利2000那样幸运。

  第三,缺乏联合重组优势。从全国汽车行业的大局出发,国家有关部门更希望宝马能与国有主流厂家合作,华晨与宝马合作虽然立项,但今后的路会很艰难。柳州五菱加入上汽、天汽融入一汽,当国内汽车业重组进入新阶段时,“第三势力”的去向变得更加迷离,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与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相比,华晨、吉利等厂家的“归队”过程将更为艰难,重组后资产如何处置、权利如何分配,都是棘手难题。华晨、吉利这些“第三势力”将来何去何从,确实是让仰融、李书福们头痛的谜。此外,对于李书福来说可能还有第四方面原因:即吉利集团家族化管理的弊端。

  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导媒体一直坚持“轿车工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轿车生产必须形成经济规模,才能有竞争力”。今天看来这些话仍然没有过时。民营资本搞轿车,虽然有了资金,但是缺乏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管理优势、联合优势,小打小闹一气之后,不会有大作为,我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这一道理。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轿车生产拒绝“第三势力”!(本报记者于廉荣)

  《中国汽车报》(2002年07月09日第二版)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