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月前的6月10日,中国汽车界发生了一件值得关注和议论的事情。这天下午4时,首批252辆夏利轿车被运往天津港等待装船运往外国。而且,这次出口并非只这252辆就完事,是至少五年时间内出口2.5万辆的一个小小的开始。这对于多年来很难走出国门,只习惯搞“窝里斗”的中国轿车业来说,显然意义非同小可。
夏利轿车批量出口,如果单从经济上算帐,当然不能说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然而,如果我们设问:在中国被看作是排量小、档次低、外形丑、不气派因而在许多大中城市受到歧视和限制的夏利轿车,为什么一家美国专门销售汽车的公司,竟然愿意成为它在国际市场的独家代理?是这帮美国人不识时务、违背潮流、直冒傻气?还是我们某些市长大人、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官员的观念、标准、制度有了问题?以至于我们的一些消费者在他们的限制和误导下,已经不敢购买排量在1.3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了!
我认为,夏利轿车的成批量出口,至少可从两个方面给社会上及汽车界的一些人士“上课”,以帮助他们端正对汽车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型轿车及微型客车的认识。
第一,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在大中城市不应该受到歧视和限制。近几年来,上海、广州、武汉、苏州等城市,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或限制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在市内行驶,或禁止它们在城里“安家落户”,认为接纳了它们就有损城市高贵的现代化形象。而美国公司选中夏利轿车,并且独家代理夏利轿车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事实表明,即使在盛行大排量、豪华型轿车的美国和拉丁美洲,也不限制人们购买、使用像夏利那样的经济型轿车。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国城市对经济型轿车及微型客车实行歧视和限制政策是不明智的,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第二,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的一些优势不应该受到忽视。多年来,汽车界的某些官员,根本不把适合大多数人消费水平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放在眼里,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客车也总是“自惭形秽”,想都不敢想对外出口夏利轿车这样的事情。然而,据新华社报道:在夏利轿车的发车仪式上,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肯·沃莱特认为,“作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龙头企业,天汽公司不仅具备成熟的工艺的先进的装备,而且在长期生产经济型轿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此性能、价位的车型,即使是在目前美国的市场上也少有竞争对手,尤其是在1万美元左右的新车市场,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夏利车经济省油的特性,使其面向低收入人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夏利轿车的美国“买主”的这番话,直让人想起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承认,从总体上说,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是不高的,轿车更是落后,但并非一无是处。此次夏利轿车的批量出口和此前奇瑞轿车的多次出口,说明我们的经济型轿车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价格比上已有了一些优势。看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以中低级别家用轿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着重在适应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培育和锻炼出在管理、资金、人才、技术、开发能力、生产规模方面具有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然后以这样的优势企业的产品,既满足广阔的国内市场的需要,又去开辟中国汽车的新天地——赢得国际市场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要成功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首先,我们国内城市的市长和交通管理官员,以及主管汽车工业的头头们,绝不能再继续歧视、限制、忽视汽车中的“弱势群体”。否则,中国汽车要驶出国门去占领国际市场,这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
企业仅靠“大嘴巴”煽乎不行
-贾新光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高级研究员)
6月初,“夏利出口美国”的消息几乎被所有媒体登载,此消息让中国的所有汽车厂家目瞪口呆,因为一个在中国市场上都不属于领先的车型居然可以在世界顶级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难免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随后的消息就让人大失所望,夏利并非出口到美国,而是通过美国商人转口到拉丁美洲、非洲及太平洋岛国、印度等地区,也就是与中国差不多甚至更穷的地区。那么,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其实,中国汽车一直有相当数量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出口量在1.5万辆左右,2001年为2.5万辆,其中货车最多,其次是客车(包括大客车、微型客车),甚至还有在国外的组装生产。因此中国汽车出口并非新闻。
从水平上来说,中国现有的汽车产品出口并不困难。如果按发达国家的严格检测标准,许多中国汽车产品很难过关(引进产品问题不大),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比中国还低,因此中国汽车出口不是难事。问题出在市场的开拓和保持上。
首先,应该对国外市场进行调查,以确定出口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方案,知己知彼方能取得胜利,而在国外做一个市场调查投资不菲,国内汽车工业往往不愿意花这笔冤枉钱,企业领导自信对市场了解程度要比调查公司深入得多。国内某公司,在南美生产汽车数年,仍然对产品不能畅销迷惑不解,然而还是不愿意花一笔必要的投资来解决这个问题,领导者仍然处于若明若暗之中。
其次,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确定经营战略和销售策略,进行必要的产品改进。因为这一工作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来做,既然市场调查都不愿意做,这些工作也往往被忽略。
第三,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负责品牌的宣传和市场的开拓。国外销售网络的建设投资比国内更大,国内现有的汽车企业很少有能力负担得起,因此只能是卖一把是一把,无力把市场做大。
第四,要提供强有力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网络同销售网络一样是要大投资的,不说别的,仅仅是派人出国常驻一项,每人每年就得几十万元,如果销售量很小,根本负担不起。
所以,开拓国外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有少量的出口,根本不值得炫耀。国外汽车公司,包括像韩国的汽车企业,每年汽车的出口都占产量的很大比例,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那时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汽车出口了。”
中国汽车工业的道路还很长,还有许多艰难坎坷,必须靠实实在在的努力去进取,用汗水来铸造真正的辉煌。
为什么要揪住夏利
-本报记者陈东
夏利两厢车没有尾巴,不是媒体揪掉的,是夏利公司设计的。
夏利三厢车有个尾巴,也不是媒体揪出来的,还是夏利公司设计的。
夏利出口美国一事却遭到了多路媒体的狂揪。有些媒体下了大功夫,恨不得把这批出口到美国的夏利车从美国揪回来。所有的报道就描绘了一出“夏利出口美国”的悲喜录。
记者曾跟一个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同事聊天:夏利出口美国这件事情一直很耐人寻味。在6月10日,新华社爆出夏利大批量出口美国的消息后,关心汽车行业的人士一片哗然,欣喜者有之,猜疑者有之。正在人们还没完全回过味来时,传闻很久的一汽跟天汽重组的签字仪式也于6月14日在北京签字。跟夏利有关的两件大事发生的时间隔得很近,不知道是有意安排,还是一个巧合。同事说,那几天夏利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良好。
太多的疑问,让各路媒体频频对夏利发生兴趣。各种评说至今还在绕梁,毕竟从媒体的专业技术角度来说,夏利出口美国还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媒体揪住夏利,无非是缘于两点。
首先是对一个企业诚信的考证。正如眼下很多媒体揪住海尔不放一样,没有恶意,只是在替公众考证海尔的诚信。对夏利也是如此,媒体和公众都希望我们的夏利是诚信的。从目前媒体所作的工作来看,夏利出口美国是事实无疑,只是在公关宣传技术上处理得不甚妥当,有夸大之嫌,所以就有媒体整出了“夏利出口美国真相”等不甚好听的字眼。结合这些报道看,媒体对夏利应该是没有恶意的,无非是希望夏利是个健康向上的夏利,是个诚实可靠的夏利。
其次,是缘于对中国汽车业的爱护。夏利能出口美国,不管是在美国销售,还是通过美国转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这对中国汽车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说明中国的轻型车至少又有了新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政府部门的一个测试:如何对待这些小型车呢?
江世杰,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贾新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高级研究员。今天本版特地把他们两人对此事的看法搁在一起,做一个汽车常做的“碰撞实验”,再揪一回夏利的尾巴。
背景链接
夏利批量出口美国
据新华社天津6月10日电首批装满252辆夏利轿车的运输卡车今天下午驶向天津港,将于近日运往美国。这是我国国产经济型轿车首次成批量对外出口。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关人士介绍,今年4月,天汽集团与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在美国签订了独家长期合作协议,由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独家代理销售夏利轿车。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将把天汽集团作为其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发OEM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供应。
按照双方所签协议,第一个合作有效期为5年。在此有效期内,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的最低销售量将不低于2.5万辆。据了解,在美国分别拥有120家和375家零售店的UAG和AN公司也对经销夏利轿车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正积极申请利用其连锁网络在全美经销夏利系列轿车。
美国媒体反应冷淡
据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28日电与国内媒体高度关注相反,美国媒体的态度十分冷淡。记者翻阅了美国的主要报纸,并上网检索,发现只有道—琼斯通讯社的一条短讯报道了这则消息,而这一短讯还是从北京发出的。美国本土的媒体对此事均未提及。国内媒体所说,“夏利轿车即将批量进入美洲市场销售的消息,在全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引起了美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恐怕并不是这么回事。
夏利不在美国销售
据《北京晨报·汽车周刊》在美国波士顿的通讯员7月4日报道按照双方4月29日所签的协议,第一个合作有效期为5年;用于市场展示和招商的252辆夏利三缸、四缸两厢式及三厢式系列商品车和价值20万美元的配件将作为第一批订单;将在拉丁美洲、非洲及太平洋岛国、印度等地区而不是美国进行初期销售。
为什么不是美国?理由很简单:他们需要花费8至12个月的时间、640万美元来取得美国交通部(UDT)、环保局(EPA)的安全和环保认证。(江世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