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中国汽车行业,放弃自主权、完全投靠国外的企业越来越多,坚持自主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少。最明显的现象是:在那些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过去一直在“名义”上坚持中方自主发展的个别企业现在连“名义”都不要了,对外宣传直接采用国外的商标和车型名称等。客车、货车行业也有类似的现象。同时,一些汽车企业还要把经销网络让出去,在经销体系建设上依赖国外,直接采用“拿来”的办法。
以上现象向人们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出现了向国外投降的倾向。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不能不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去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为中国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汽车制造能力的提升上,但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并没有大的作为。
技术开发是汽车工业最核心的因素。它对汽车工业的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投降的危险正好发生在中国汽车技术开发这个最薄弱的环节上。
深究其因,中国汽车技术开发能力上不去,不是改革开放的大政策所致,而是由有关方面实际操作有误等因素造成的。
投资体制有漏洞,为一些人所利用。国家规定:30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投资由地方政府审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地方政府便分期批准当地的汽车生产投资。这样集纳起来,就会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投资。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采取“拿来”的办法,直接从国外引进适销对路的车型和相应的设备,从事汽车生产,并不考虑自主开发这一重大问题。有的地方汽车工业效益连年攀升,但其自主开发能力却总是上不去,就是例证。
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有误区。国民的消费心理对国家工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韩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的汽车工业强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韩国民众在消费心理上有一个很牢固的民族情结:以坐韩国车为荣,以坐洋车为耻。因此,韩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坐车必坐韩国车。而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正好与韩国人相反。这对中国一些汽车生产者放弃自主开发、实行“拿来”主义起了很大的纵容和鼓励作用。这一事实向中国的宣传、教育系统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需要补课。
有关方面走“开放依赖型”的道路,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无不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低程度的外国所有权和外国对本国经济低程度的控制力。”也就是说,自己能干的事决不让外国干。这应当是所有主权国家遵循的重大原则。大家回过头来看看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有关方面在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恰恰违背了这一重大原则。
中国汽车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确实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中国汽车工业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引进”过程中,有关方面应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一种车型进行认真解剖,找出哪些是中国能干的、哪些是中国不能干的。正确的办法应当是:中国能干的让中国干;只引进那些中国不能干的,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提升中国的汽车开发能力。
日本、韩国等后起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莫不如此。我们虽然也高喊“引进、消化、吸收”的口号,具体的规定和措施不得力,更没有建立起这样一套机制,企业也是为了“消化”而消化,搞国产化的宗旨似乎只是为了降一点关税。
一位当年负责某个引进车型某项国产化工作的专家讲了一个让人生气的故事。
在5万公里道路试验过程中,引进车型的后桥桥壳变形。其原因是:引进车型的设计不适合中国的道路条件。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中方专家提出必须修改图纸的要求。但中国有关方面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速度按原图纸把汽车生产出来,而不是对图纸作什么修改。
有关专家很想大显身手,却得不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了。
用专家们的话说,这样的情况不乏其例。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叹:“长期以来,凡是合资的汽车企业,都能在税收等方面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但中方自主开发汽车技术却得不到任何支持和鼓励。这样,谁还愿意去从事自主开发工作呢?技术人员想自主开发,却无能为力。”
有些人乐于合资还有个人利益的驱动。自主开发有风险,是苦差事,有关负责人难以出成绩,往往费力不讨好。走合资之路,直接从国外“拿来”,既省时又省力,有关负责人可以快速、轻松地干出成绩。有位专家说,有些中外合资企业组织的出国考察团常常有一些无关人员。有的考察团大张旗鼓地出国考察汽车技术,但一到了国外,就把考察汽车技术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出国旅游团。
时至今日,造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投降倾向,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更糟糕的是:某些中国人不承认这种严酷的现实,还冥思苦想地推出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说什么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那意思是说,即使中国汽车工业完全投降,即使整个中国变成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也无关紧要;只要组装车间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中国人的参与就行。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
一个国家没有技术上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经济上的独立,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独立。汽车技术包罗万象,牵涉众多门类和学科,对国家技术实力的左右能力无伦与比。试想:如果中国在汽车技术上完全失去自主权,那么,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性和大国地位将会受到怎样的威助?
尽管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越来越严酷,但中国汽车工业仍有不投降的条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汽车技术人才,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资金也不是大问题。中国私人存款余额已有8万多亿元。不少拥有大量存款的中国人正在寻找投资领域。如果有关方面措施得当,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汽车开发领域,那么,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一汽在红旗轿车上坚持自主开发,令人欣慰。哈飞、奇瑞,甚至包括吉利等汽车企业揭竿而起,纷纷打出自主开发的旗号,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大势来说,这些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还不过是“星星之火”。国家应当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以引导和鼓励,让“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中国人有能力自主提升汽车技术开发能力,有能力自主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现在,中国开发汽车技术最需要的是政策和斗志。政策需要有关方面去出,斗志需要上上下下一起凝成!(本报记者姚福泰)
《中国汽车报》(2002年07月15日第一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