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以大量篇幅“指证”中国汽车业浮躁,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对降价预期过高、坊间关于汽车企业并购和人事地震的传言过甚、企业和媒体做秀泛滥,并提出冷静的解决之道是“要耐得住寂寞20年”。
然而,究竟是谁在“浮躁”,为什么“浮躁”?
消费者的降价预期为什么老是高高的
先来说说消费者的降价预期太高。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汽车就该开始进入家庭。在我国,虽然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但在一些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GDP已经远远超过1000美元。按照上述规律推算,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至少应该是1亿辆,而不是现在1400多万辆(还未扣除大量的公用车)。这个7、8倍的差距来自哪里?奥妙就在车价上。
让我们看看汽车王国美国的车价。美国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阶层庞大,一般而言,家庭月收入从5、6千美金开始就算跨入中产的门坎了。美国低中档车价约为中产阶层最低月收入的2到4倍。如果国内的中产阶层按每月收入达到5000元为起步的话,中国的汽车价格应在两三万人民币到四五万人民币(同等质量、品牌下)。
不过这么比相对价格好像太离谱太“浮躁”,那么再来比一比绝对价格。在美国佳美、雅阁卖2万美金左右,合人民币不过20万以内,国内却可以卖到30万(因为有了关税等税费,近来关税下降了,可是又加了买进口配额的钱),给那些所谓低档车的价格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才会有福特这种巨型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不到5%,而中国汽车生产商的利润却可达15-30%的怪事(当然,他们矢口否认)。
中国消费者的降价预期是不是“浮躁”?恐怕是因为直指国产汽车生产商的软肋,才让他们坐立不安,感到“浮躁”了吧?
大规模做秀是汽车厂家心虚的大暴露
坊间传言甚多,是为“浮躁”的第二种表现,集中反映在近期购并与人事变动传言特别多。然而传言纷飞的沃土源于垄断的坚冰尚未完全打破,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这些传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局势之复杂,变化之诡秘,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连局内人尚且感觉身不由己,况普通的旁观者乎?所以别怪传言“浮躁”,要消除“浮躁”,套用一句官话,那叫做“系统工程”,岂能一蹴而就?
汽车业最近的大规模做秀,倒是有目共睹。高档的商务会议、隆重的下线仪式、豪华的大型车展,哪一个不是一掷千金?仅看出手之阔绰,说汽车生产商“微利”,很难让老百姓相信。
为什么加入WTO前后才有这样的做秀狂潮?恐怕正是国产汽车生产商的“心虚”的大暴露。一方面在降价问题上寸土必争,一方面又对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缺乏信心,只好借巨量广告进行支持,这与几年前中央台争“标王”的风潮倒颇有几分神似。因此,汽车业一朝拿不出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做秀之“浮躁”一日不会停止,可能还会愈演愈烈。
国产汽车还有没有20年的寂寞可耐
那么汽车业如何摆脱“浮躁”?按某汽车集团老总的说法“要耐得住寂寞20年”,因为“有人认为我们能够很快赶超国际水平,其实根本超不了”。
可是,不知道国产汽车还有没有20年的寂寞可耐?至今中国汽车业还没有找准定位,“规模论”、“技术论”、“资本论”甚嚣尘上,就是没有人提“市场论”。没有效率,规模何用?没有市场,技术何用?没有盈利能力,资本何用?更可怕的是,许多汽车生产商还在“等政策、靠优惠、要保护”。
加入WTO后汽车没有大幅降价原因有三,一是配额的控制,使进口汽车数量没有大幅增加,价格也没有大幅下降(甚至有的还上升了);二是国家对汽车业的管制依旧强硬,进“公告”的难度丝毫没有降低;三是国外汽车巨头占领中国需要时间进行布局,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形成生产规模。
但是,关税壁垒在几年后终将消除,配额控制也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国内民营汽车企业正在成长,国外巨头已经快速进入。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减少对具体市场行为的干涉。事实已经证明,政府退出越坚决越彻底的领域发展越快越有成效。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如果还抱着垄断时代的想法,无视市场的呼声,挣扎在“降,还是不降”的低级问题上,恐怕不会有20年时间留给他们了。
汽车业的“浮躁”,乃是它作为一个曾经的垄断行业在市场冲击下的必然表现,是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者供给之间矛盾的碰撞,也是行业大规模整合的序曲。浮躁远比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死气沉沉的气氛好。浮躁过后,才会创造公平竞争的朗朗晴空,真正有利于汽车业的长足发展。(李一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