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W TO后的国内汽车市场,确实让消费者、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都感觉有点“特别,除了广告更多、车展更多以外,市场看上去变化也不大。有媒体以大量篇幅指曰中国汽车业“浮躁,具体表现为消费者降价预期过高、坊间关于汽车企业并购和人事地震的传言过甚、企业和媒体作秀泛滥,并提出冷静的解决之道是“要耐得住寂寞20年。然而,究竟是谁在“浮躁,为什么“浮躁?
相对价格绝对价格都太高
先来说说消费者降价预期太高。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汽车就该开始进入家庭。在我国,虽然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但在一些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GDP已经远远超过1000美元。按照上述规律推算,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至少应该是1亿辆,而不是现在1400多万辆(还未扣除大量的公用车)。这个七八倍的差距来自哪里?奥妙就在车价上。让我们看看汽车王国美国的车价。美国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阶层庞大,一般而言,家庭月收入从五六千美金开始就算跨入中产的门坎了。与之对应的,美国低中档的车价大约从1万美金左右开始到2万多美金。这个档次既有入门级的代步车,也包括了国内熟悉的日系车佳美、雅阁(且大多为V6发动机)。高级一些的车价从大约4万美金左右开始到六七万美金,这个档次里包括大家熟悉的凌志、奔驰。也就是说,低中档车价约为中产阶层最低月收入的2到4倍。如果国内的中产阶层按每月收入达到5000元为起步的话,按这个标准计算,中国的汽车价格应在两三万人民币到四五万人民币(同等质量、品牌下),而不是现在的十几万或更高。这样中国要达到汽车保有量1亿的目标才有可能。不过这么比相对价格好像太离谱太“浮躁,那么再来比一比绝对价格好了。在美国佳美、雅阁卖两万美金左右,合人民币不过20万以内,国内却可以卖到30万(因为有了关税等税费,近来关税下降了,可是又加了买进口配额的钱),给那些所谓低档车的价格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才会有福特这种巨型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不到5%,而中国汽车生产商的利润却可达15%~30%的怪事(当然,他们矢口否认)。中国消费者的降价预期是不是“浮躁?恐怕是因为直指国产汽车生产商的软肋,才让他们坐立不安,感到“浮躁了吧?
作秀气盛源于国内厂商“心虚”
坊间传言甚多,是为“浮躁的第二种表现,集中反映在近期购并与人事变动传言特别多。然而传言纷飞的沃土源于垄断的坚冰尚未完全打破,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这些传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局势之复杂,变化之诡秘,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连局内人尚且感觉身不由己,况普通的旁观者乎?所以别怪传言“浮躁,要消除“浮躁,套用一句官话,那叫做“系统工程,岂能一蹴而就?
汽车业最近的大规模作秀,倒是大家有目共睹。高档的商务会议、隆重的下线仪式、豪华的大型车展,哪一个不是一掷千金!仅看出手之阔绰,说汽车生产商“微利,很难让老百姓相信。为什么加入W TO前后才有这样的作秀狂潮?恐怕正是国产汽车生产商的“心虚的大暴露。一方面在降价问题上寸土必争,一方面又对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缺乏信心,只好借巨量广告进行支持,这与几年前中央台争“标王的风潮倒颇有几分神似。至于有些媒体的报道,已经明显成为生产商的“品牌代言人。这种合谋,只不过变换了更为迷惑人的方式,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埋单,何乐而不为。因此,汽车业一朝拿不出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产品,作秀之“浮躁一日不会停止,可能还会愈演愈烈。
20年寂寞谁能耐得住
那么汽车业如何摆脱“浮躁?按某汽车集团老总的说法“要耐得住寂寞20年,因为“有人认为我们能够很快赶超国际水平,其实根本超不了。可是,不知道国产汽车还有没有20年的寂寞可耐?至今中国汽车业还没有找准定位,“规模论、“技术论、“资本论甚嚣尘上,就是没有人提“市场论。只不知没有效率,规模何用?没有市场,技术何用?没有盈利能力,资本何用?更可怕的是,许多汽车生产商还在“等政策、靠优惠、要保护。加入W TO后汽车没有大幅降价原因有三:一是配额的控制,使进口汽车数量没有大幅增加,价格也没有大幅下降(甚至有的还上升了);二是国家对汽车业的管制依旧强硬,进“目录的难度丝毫没有降低;三是国外汽车巨头占领中国需要时间进行布局,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形成生产规模。但是,关税壁垒在几年后终将消除,配额控制也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国内民营汽车企业正在成长,国外巨头已经快速进入。政府正在不同的领域逐步放弃计划经济的一套思路,致力于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减少对具体市场行为的干涉。事实已经证明,政府退出越坚决越彻底的领域发展越快越有成效。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家电业,在不到20年时间里造就了海尔、长虹、格兰仕这些在国内市场上几乎驱逐了国际对手、在国际上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的成功者。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如果还抱着垄断时代的想法,无视市场的呼声,挣扎在“降,还是不降的低级问题上,恐怕不会有20年时间留给他们了。
消费者已有足够的理智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对消费者进行不断的“教育,现在似乎成了很多媒体文章有意无意的主题。比如消费者应该“成熟、“理智不应该“浮躁啦,比如某商品已经没有降价空间啦,比如要保护民族企业啦,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结论无非是没有比现在马上掏钱更成熟更理智的啦!其实,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消费者从来都是最大的支持者。只要有真实、客观的信息,消费者完全懂得在什么时候、以什么价格购买何种商品。那些以教育消费者为己任的媒体可以停止“浮躁了!(李一修/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