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成就辉煌的年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两旺:生产完成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完成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与2001年相比,产销增速均超出25个百分点,提前3年完成国家“十五”规划目标。
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充满变化的一年。入世冲击、重组风云、市场火爆、新车迭出……当这一切用冷冰冰的数字来衡量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现时的成败,还有中国汽车的发展轨迹以及市场前景。
国内外地位迅速提升
2002年世界汽车市场一片低迷,唯独中国市场一花独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轿车、载货车、客车三大车型产销同时突破100万辆。强劲的走势使中国汽车在国际、国内的地位迅速提升。
在国际市场上,2001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233.2万辆,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西班牙和加拿大之后,列世界第8位。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有望进入世界前5位,而总需求量也位居世界第6位,排位正在逐步提升。
在轿车领域,2001年我国轿车产量为70万辆,占世界第14位;2002年国内轿车总产量为109万辆,排在第13位;从今年情况看,世界排名有望挤进前8。
在国内,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1994年以来,汽车工业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1年起,这一现象得到改善。2001年汽车行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46亿元,2002年1—11月,汽车行业已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249亿元,同比增长33%。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汽车市场的日益红火,汽车制造业对中国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去年8月份,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曾一度超过电子业,在40个工业行业中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行业。
国内竞争国际化
随着中国入世,汽车市场进一步放开,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纷纷进驻,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呈现出国际化态势。
入世初年,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明显加速,大众、通用等少数巨头独霸中国市场成为历史。一汽与丰田联手,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东风与PSA提升合作层次,北京与韩国现代闪电结盟,一年之内国内汽车重组高潮不断,就连一向不紧不慢的沃尔沃也将改写“只卖不造”的历史。目前为止,排名世界前15位的国际轿车生产厂商已全部进入中国。
汽车巨头“群贤并至”,已合资的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德国大众计划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每年在华增加投资6亿欧元,总共将投入30亿欧元,用于新产品投放、提高产能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广州本田今年增资12亿人民币,用于提高产能和引进新车模具。
市场是由消费制造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国外汽车厂商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使我国轿车产品的技术水平正趋向与国际同步。1985年在国内推出的桑塔纳,是国际上70年代初的产品,现在的产品如宝来、波罗、派力奥、高尔等,都是在国际上流行的新车型,丰田的“威驰”更是专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的一款新车。
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另一表现,就是汽车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正在加快。新年刚过,车市就降声一片;而广州本田推出的新雅阁2.4L变相“降价”4万元,动摇了国内中高档轿车的价格壁垒,通过价格传递带来的连锁反应,也让人们依稀听到了价格大战的鼓声。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能够买到性能更好的车型。
市场细分综合竞争露端倪
中国汽车市场总有一些让人看不懂之处。如一款桑塔纳能几十年屹立不倒,公务车当成家轿卖;汽车厂商只注重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成软肋,汽车租赁、旧车置换更是无从谈起。进入2002年,随着竞争的加剧,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企业全面综合竞争初显端倪,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遵从于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
市场能不能细分,关键在于市场容量和产品丰富程度。2002年汽车市场的火爆,吸引了近20个新品牌趋之若鹜,每一个价位段上都有若干个新产品出现,尤其是经济型家轿,奇瑞、派力奥、波罗等扎堆闹市。市场扩容使同一类别品种迅速丰富,企业靠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也使新产品的市场定位更为细致。与此同时,汽车市场上的品种也是日趋多样化。以前市场主体是轿车,而现在的SVU、MPV等车型,早已经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
汽车行业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不仅包括产品制造,还衍生出维修保养、车贷车险、汽车租赁、旧车置换等相关行业。从总体上看,制造利润只占汽车行业利润的30%,下游产业占到70%。以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基本体现在产品和营销环节上,现在制造之外的全面综合竞争已越来越激烈。
据了解,去年上海通用率先推出了一项名叫“别克诚新二手车”的新业务,这项新业务包括二手车置换、认证和销售三项内容。此举不仅可以消除出售和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的顾虑,使旧车交易更加透明、规范,也是对上海通用目前只生产、销售、维修新车的完善和补充。在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汽车租赁行业,“火拼”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汽车租赁巨头赫兹和安飞士又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在另一引人注目的焦点汽车金融服务和信贷方面,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大众早已准备多年,只待相关的管理办法出台。
产业格局开始重塑
在2002年走马灯式的签约场面中,中国汽车走过了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年,3+X产业格局也浮出水面。
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得益于入世后市场的开放和产业政策的松绑。以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为轴心的大规模兼并重组,不仅是中国汽车做大做强自身的追求,也是国际汽车巨头对新兴中国市场的把握和看重。入世后汽车工业门槛的降低,造就了一批诸如奇瑞、吉利等市场黑马,也使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成为可能。于是我们看到了汽配龙头湘火炬斥资5亿进入重型车领域,零部件企业丹东曙光吞并辽宁黄海进入客车行业。
中国汽车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数字表明,在2002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虽然位列市场三甲,共占全年汽车总销量的55%,但已比上年前三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一个高速增长、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强者不可能恒强,新一轮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李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