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春之际展望2003 中国车市续演“井喷”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4日 11:36  国际金融报

  虽然目前出现降价现象,但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恐怕要等到2005年才会看到

  2003年中国汽车总量将达到390万辆,轿车154万辆,增长47%

  中国汽车业2004年发展超过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国之一

  200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外资投入加大及扩大产能是2003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市场战略上的又一表现

  2003年重组“风光不再”,外资将主攻销售、服务、金融信贷等方面

  2002年汽车市场的突然“井喷”必将影响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格局。而刚刚走进2003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受政策利好、前景广阔、新车频频下线、价格下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继续演绎着中国汽车的激情燃烧岁月。

  然而,在岁末年初之际,中国汽车业突然出现“虚火上升”之势,新车型的频频下线给原有车型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一场小规模的降价之风突袭中国汽车市场。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恐怕要等到2005年才会看到,今年的一些降价则只能理解成是暂时的降价而已。而据荷兰国际集团金融市场部汽车分析师苏国坚博士分析,中国车市发生“井喷”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降价风潮突袭

  2003年中国汽车降价风潮在年初便吹动,猎豹、红旗、富康、羚羊、奥拓、北斗星和幸福使者等车型相继调整价格,车价降幅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波及范围从经济型轿车到中高档轿车以及多功能车;上海通用赛欧轿车全新推出两款新车的同时,原有全车系产品价格全面下调,降幅达3000至4000元左右;更让人兴奋的来自广州本田。1月15日,广本新雅阁下线,2.4升排气量售价仅为25.98万元(含运费),而在此前,排量为2.3升老款雅阁轿车的售价也要29.8万元(北京地区还要再加约5000元的运费),再加上性能的提高,新雅阁降价幅度已超过5万元。

  “降价的原因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贾新光认为,之前降价的车型中,对于猎豹、北斗星而言则是在年初将真实的价格作了下调;而有一些厂家只是虚晃一枪,在降价后推出替代车型。

  被业界评价为“中高档轿车降价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新雅阁下线已经让中国为数不多的中高档车进入一个微妙的境地。“对广州本田而言,新雅阁的定价更多的体现出日本本田的战略意义”,贾新光说,“本田在全球市场上一直以中低档车为主,之前广州本田一直以较小的资本投入以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前进,在成本已经基本收入,自身也具备扩张能力之后,广州本田显然希望通过这次降价将自己的定位拉回一个熟悉的领域”。

  对于稳握集团用车市场上的奥迪来说,新雅阁的下线冲击有限,但多米诺效应已在中高档车市场显现。

  去年底上海通用推出别克君威轿车时,只是明确了3.0升的价格,而2.5升君威轿车近日以低于25万元的价格推向市场,排量2.0升的君威价格很可能更低。1月21日,一汽马自达M6下线,同样只是将2.3升的价格“笼统”定在30万元以内———谁也不敢把自己轻易的置于旋涡中心。

  在新下线的车型没有把最敏感的“价格”稳定之前,在此范围之内的风神、帕萨特等车型仍将受此影响,因此,中高档车型的价格“变奏”无疑将是2003年车市的一大看点。

  “即使如此,中国汽车市场的全面价格战也不会如想象中那样马上来临”,贾新光说。在贾新光看来,去年全国由于关税和配额的限制作用仍然明显,进口车价格不降反升,而国内厂商虽然纷纷投资扩产,也难以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汽车元年”后的2003年,并没有必然的因素可以导致价格战的产生,去年私人购车超过50%也说明百姓的购买力也没有问题。

  “井喷”深层原因

  荷兰国际集团在1月22日发表有关中国汽车业的报告预测,中国汽车业在未来两年的发展将超过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并在2004年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国之一。该报告预计,在外商直接投资的预计收入增长、关税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的驱动下,2003年中国汽车业生产总量将达到390万辆,与2002年相比增长47%,轿车产能从目前的109万辆上升到154万辆。

  2003年伊始新车频频下线和价格波动只是2002年中国火爆车市的延续,苏国坚认为,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突然“井喷”,而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将给中国汽车业本身带来较大的冲击,这其中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诸多驱动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使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产生质的飞跃。

  他认为,200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是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该国对汽车的市场需求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中国人均GDP稳健增长,中国国内的汽车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国民储蓄在近年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也是刺激汽车消费的原因之一,储蓄基础的逐渐增大使更多的中国家庭已具备购买汽车的能力。

  另外,荷兰国际集团在该报告中称,由于中国主要购车者年龄均在26至45岁之间,而这一人群目前正是中国人口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因此这一人口结构也将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持续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苏博士称,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率高达30%相比,目前中国城市地区汽车拥有率仅为1—2%,这说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相当广阔,他预计,到2005年,中国城市地区汽车拥有率为2.9%,轿车产量可能会达到250万辆。

  另外,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多优惠政策、不断降低的交易成本和逐渐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如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大中城市中一度缺乏的停车空间的增加),都将进一步刺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他还预测中国政府将于近期推出针对汽车业的消费者保护措施,以增加消费者的信心及改善汽车融资服务。

  政策倾斜三大集团

  虽然2002年井喷的态势将在2003年继续,但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能在其中得到好处。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15家主要国有汽车生产商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三大集团一汽、东风和上汽的利润达到192.6亿元,而其他12家的利润总和加起来则是负0.2亿元。这表明,受中国汽车业整体消费环境趋好的影响,三大汽车生产商2002年表现良好,但其余的12家生产商则在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中国汽车业的“两极分化”已明显出现。

  “这种差距在2003年将继续拉大”,贾新光说。三大集团拥有在政策、资金上的多重优势,而且在与国外汽车巨头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在技术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本。而仍在“生死线”上徘徊的众多中小厂商则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对手———国家经贸委预测,2003年,汽车产量将达到360万辆,其中轿车130万辆。但目前一些地区对新上汽车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地方汽车行业有扩张之势,国家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汽车产业投资、消费和贷款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

  对于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国家仍然倾向于集中资源向三大集团靠拢,但民营和外资的步伐并不会停止前进。广州宝龙、上海万丰的出现已经证明浙江吉利的身影并不孤单。“国家在坚持对汽车行业方向性引导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氛围,有了竞争的过程,才有竞争的结果”,贾新光说。

  战略联盟微妙变化2002年与世界其他国家汽车业呈负增长相比,中国汽车业增长却超过50%,这也是国际主要汽车巨头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但荷兰国际集团汽车市场分析师KurtSanger认为,目前外商在中国投资整车制造项目受到严格的股权比例限制,不仅不允许独资,而且在合资企业里外方的比例最高只能占50%。因此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只能采取合资的形式与中国汽车厂商建立战略联盟,但这种战略联盟类型很可能在2003年发生变化,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将逐渐增加。

  他举例称,日本本田汽车2002年已在广州以60%的股权控股广州轿车出口基地,该基地将生产本田先进的经济型轿车,产品100%出口欧洲市场,首次突破了汽车产业在中国不能超过50%的产业政策底线。这意味着,采取一些灵活的战略联盟方式无论对国外汽车巨头还是中国本土厂商都是继续扩大其产能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外资投入不断加大及汽车厂商扩大产能将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在未来市场战略上的又一表现。上海通用加大投入通过收购山东大宇,将赛欧生产基地移至山东以扩大产能;而大众汽车集团在下一个5年投资计划中,计划每年在中国投资6亿欧元直到2007年,这是外资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两个比较典型的投资表现。

  兼并重组“风光不再”

  “2003年国外汽车厂商的动作仍是车市的看点,虽然这样的看点不一定是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贾新光说。在经过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重型”重组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巨头已基本进入完毕,而已经进入的厂商在华产能急速扩张,“对于国外厂商来说,只要按照计划把产能提高,整个战略部署便已显形,剩下的问题便是在销售、服务、金融信贷方面把渠道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厂商的进攻才刚刚开始”。

  然而2003年依然有尚在酝酿中的合资项目值得关注。除华晨汽车将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外,一汽与福特之间的距离在1月21日一汽马自达合推M6后更加微妙。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汽车集团美国福特持有日本马自达33.3%的股份。但它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轿车直到1月18日才在重庆下线。错过最佳时机的福特显然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追赶领跑者。而其在轿车项目上的合作方长安集团一直以生产微型车和小型车见长,恐怕难以承载起福特全系列产品进军中国的“愿望”。

  日本马自达则在刚刚涉过困境后,难以对中国市场投入巨大资金。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合作,又难以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福特和马自达在中国的需求将为这两个同属“福特系”品牌的进一步运作留下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牵涉到四方面的利益,即使大家心有灵犀,操作过程仍然充满变数。

  而吉利汽车除要在香港及内地A股上市外,目前宣称欲将汽车产业里相对独立的几块,如吉利汽车、杰士达汽车、跑车和汽车零部件等进行并购,吉利将用其中的某一块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全方位合作。 (记者 宫广军 王礼)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