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经济学家、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海闻教授
本报记者周丽娟
本报于2月11日发表“中国今年计划实施汽车生产的准入管理”消息后,在业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人们十分关注国家如何管理汽车的问题。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经济学家、法学教授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士。今天发表的观点以海闻教授为代表,主张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围绕着汽车管理问题还将有其他不同看法,本报期待着广大读者展开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海闻教授,是一位对汽车特别是汽车政策极感兴趣的经济学家。2月14日,就国家如何管理汽车问题,海闻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海闻一开言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国家不应直接管理汽车行业。他这里所说的直接管理是指,政府不应对汽车设立行政审批准入门槛。
他具体阐述道,汽车业不像水电和交通业那样具有自然垄断性,也不像金融和通讯行业那样具有敏感性,汽车与其他制造业没有太大区别。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不应该直接管理汽车。一般来说,只有市场管不了的那些容易形成自然垄断或对经济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如银行、交通、水电等才需要政府专门控制管理。
政府对于汽车应实行间接管理,如管安全、环保、质量等,设立技术标准或法规门槛,就行了。汽车不特殊,没有必要行政审批。
海闻认为,过去,中国是计划经济,对汽车直接管理可以理解。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政府是管自己的钱。现在政府管汽车与过去比应该有所变化,即只管产品,不要管企业的生产,及是否盈利等。政府应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应从保护现有生产者的利益出发进行管理。
当然,现在汽车行业还大量存在着国有企业,政府现在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护现有的企业,使他们不亏损。但从市场经济角度讲,这样做不好,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道而驰。况且目前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合资了,就让他们去自由竞争吧。
海闻同时认为,目前,对于国有资产投资项目确实还要经过国家审批,因为是国家的资产。但即使管也是管投资决策,而不是管企业该不该生产。
海闻特别强调,政府当前应该去管汽车企业的破产,制定可操作办法,让那些该破产的企业破产、淘汰,强迫不生产汽车的企业尽快退出。但从管理上讲,不应该不允许新的投资者进来,不好的企业应该出去,新的企业应该进入,不要让汽车行业形成不进不出的一潭死水。汽车企业为什么退出难?如果市场经济完善,早退出了。汽车厂商过多,形不成规模效益,使得好厂家也因市场关系活不好。
那么,汽车管理混乱是因为国家没有为汽车专门立法吗?
海闻说,政府不应设立行政准入门槛,更不能以立法的形式来实施。在目前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立的法只能是一个一个的桎梧,因为政府自己制定法律,如果违法的是国企,政府难以自己处理自己。如此只能使法律没有权威性。
若想真正立法,政府必须脱离经济,不能经营,也不能拥有企业。只要拥有,就不会自己管自己。
另外,政府直接管理汽车将致使政府承担所有风险,比如金融、股市由国家管,老百姓没压力了,政府却有压力。如果政府转换角色,那么老百姓该把关了。由国家审批,可能会带来好处,但管的坏处会超过好处。
海闻认为,将来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管税收和就业,至于中外股比、谁拥有企业不必管。将来国家和人民富裕了,可以把股份都买下来。股比是动态的、可变的,关键看国家和人民是否富裕。民族资本的优势不在于股份,而在于经济实力和基础。不要害怕外资。只有开放、市场经济、WTO和竞争才能把技术带来。过去说外商不把技术拿来,因为过去在中国不用好技术也能赚钱。技术不需要给。竞争的结果使得外商哪个敢不把好技术、新技术拿来?
况且,拥有也是经常改变的,易主的事情经常发生。光拥有,都亏损,有什么用?
海闻最后说,政府要保护企业,就应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对垄断,出台公平、透明的政策。政府要保护消费者,就应使老百姓大量就业,提高收入,增加国家税收,这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中国跟外国学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学好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自由化经济,鼓励人们发挥奇思妙想,成败由自己负责,政府主要收税。过多管理的结果可能会扼杀一大批有活力的企业和人才,甚至扼杀一个国家创新的活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