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市不存在饥饿疗法 求大于供才是主要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1日 12:11  新民晚报

  去年全球车市冷热不一,北美和欧洲普遍低迷,日本汽车销售也下降2%。中国则表现为“井喷”行情,增长37%;就是这样高速的发展,不少品牌不少车型供货还时有断档,出现有价无货。

  对于去年我国汽车市场的独特景象,有的外国人以为中国汽车厂家实施市场“饥饿疗法”,一家外国媒体电话采访笔者时,征询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笔者以为,去年我国车市需求强劲,不存在汽车厂家推行什么“饥饿疗法”。饥饿疗法,作为一种销售手段,是厂家在市场上同消费者博弈中主观上施行的策略。去年有不少品牌不少车型供不应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企业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例如广州本田年生产能力不过5万辆,去年产销已近6万辆;一汽大众去年产销19万辆,而该企业的年生产能力才15万辆;上海通用也是超能力生产;可见雅阁、宝来捷达别克GL8等紧俏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企业原先的预期生产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上海大众,该企业去年排产27万辆,但消费者不仅青睐上海大众新产品POLO,而且对老产品还喜欢有加,帕萨特和桑塔纳成了香饽饽,吃完前年库存,销售突破30万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三是当年下线入市的新车型,厂家排产很谨慎,带有投石问路性质,南亚派里奥和西耶那、华晨中华东风悦达千里马等,消费者从下订单到提到车,往往需几个月的时间。

  四是有的企业一个车型下线或投放市场时,过分或过度地宣传,强调宽系列,例如天津丰田的威驰,车价从11.5万到19.5万有7个车型,而市场上能买到的只有一二个车型;此外还有不少车型有样车、有标价而无货可供。

  由于生产能力所限,或排产落后于市场,即使在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还加班加点,还是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丧失了应有的市场,这样的企业无不感到遗憾。

  如今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呈现为“群雄”纷争的局面,相同或相近排量、相同或相近价位、相同或相近装备、相同或相近功能的车型不少,替代车型亦有;不是一二家企业垄断市场的时候,也不具备实施“饥饿疗法”的市场氛围。 (特约撰稿张伯顺)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