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假如收购真的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 16:20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最近(2000年9月)在汽车界传得沸沸扬扬的某跨国公司欲收购其在华合资企业事件,终于因当事方出面澄清而告一段落———原来这只是一则失实报道。但余波过后,人们不禁担心,假如政策允许,收购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发生?

  谈跨国公司会不会收购其在华合资公司,首先要看它想不想控股。过去,我国汽车工业一直走的是“拿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在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时候,这张“市场”牌确实颇具威力。我们可以规定,跨国公司在华不得建立独资企业;可以规定合资公司股份双方各占50%;也可以在零部件国产化率、车型引进、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方面提出种种市场准入条件。这虽然制约了跨国公司投资的自由度,也相应带来了投资积极性不高、不愿拿出最新技术等负面影响,但这项规定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讲,却是难得的“保护伞”。

  如今,“入世”在即,“市场”牌的威力大打折扣,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中美、中欧“入世”谈判中,汽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但在控股权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没有作出让步。这意味着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还不能在华建立汽车独资企业。但是,毋庸讳言,在合资企业中享有控股权,是所有跨国公司不想明说、但又一直心驰神往的“目标”。

  而实现控股,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建立新的合资企业,一开始就在股权上占大头;另一种就是收购现有合资企业。当然,这两种方式,由于政策限制目前都无法实现。但是,关于放松控股权限制的呼声以及对此的担忧,早已不绝于耳。年年初,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就曾给中国汽车工业敲响警钟———如果外方可以控股,人家还会不会“带着你玩儿”?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突破双方各50%的界限并非没有可能。外方大比例增资,中方资金实力不够,现有的股权比例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有消息说,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项目北京吉普,公司股权比例目前虽未发生变化,但总经理已由戴姆勒—克莱斯勒方面担任。据介绍,北京吉普10多年来外方分红一直未动,这给以后的股权变化埋下了伏笔。又有消息说,通用将在金杯通用增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发展商用车项目,不知为维持股权均衡,中方能否拿出相应的资金?

  突破控股权限制,其实也并非都是坏事。一方面,可以提高跨国公司提供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中国融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进而逐步获得竞争优势。退一万步讲,允许在华设立外方控股汽车企业,毕竟会给我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税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买到质优价廉的汽车,这总比进口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要好得多。

  当然,跨国公司绝不是慈善家,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非常明确———赚取利润。因此,那种认为将汽车市场、汽车工业完全让给跨国公司,就可以一帆风顺地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天真。“入世”后,全球采购将成为可能,跨国公司将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来部署其在中国的投资,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不会在中国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又将转移到比中国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中国汽车工业很可能会成为跨国公司的装配工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只能坐以待毙。在今后五至十年的时间里,当中国汽车市场潜在的购买力还没有充分释放的时候,跨国公司还暂时不会抛开其合资伙伴,去另起炉灶。因此,我们应一方面加紧与外方合作,加快我国整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对外合作能力,争取在开发能力、零部件以及销售服务体系上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尽可能地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取消民间资本进入汽车工业的限制,利用民间资本灵活的机制,争取在汽车工业上取得突破。毕竟,只有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今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说话才会有分量。(王政)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