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4日,由上汽、通用、五菱合资组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加入世贸后第一个汽车重组案画上圆满句号——
6月4日,由上汽、通用、五菱合资组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历时近三年的三方合作项目,终于尘埃落定。三方代表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将共同创造一个国内最大、世界领先的国际微型汽车制造基地。
开创汽车重组新形式
上汽、通用、五菱重组早在2001年“两会”上,就已不再是秘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勾勒出的重组框架,引起了国内汽车企业的强烈关注。毕竟,加入WTO后,对众多非主流汽车企业来讲,选择一家强大的国外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而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重点扶持两至三家有竞争力的大集团的提法,又强烈地表明了政府希望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担纲国内汽车重组的主力。重组的出现,让众多像五菱一样急切寻求合作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
但是,重组实施起来却一波三折。原来的计划是通过资本市场实施收购,即将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所属改制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B股市场上市,将资产中一部分划给上汽,一部分出售给通用,以此形成三方合作,组建新的汽车合资企业。但这一方案因去年4月B股市场对内开放后股价疯长而搁浅。
由于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外资在中国不能拥有两个以上的合资伙伴,而通用已经拥有了上海通用和金杯通用两家合资公司,这给通用直接注资五菱带来了障碍。于是,合作三方选择了迂回的办法,即五菱先将部分资产无偿划拨给上汽,成为上汽的一员,通用再与上汽共同进入。
业内人士认为,上汽通用五菱项目开创了中国汽车合作的新形式。此前,中外汽车合作形式主要有中外双方出资创建、外方购买国内汽车公司在B股市场上的股权两种。
三赢:重组的源动力
“上汽通用五菱重组,将创造三赢的结局”,在重组仪式上,这句话被合作三方多次提起。确实,三赢是此次重组的源动力。
对于重组的发起方柳州五菱来讲,虽然通过苦练内功,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到2001年创出了微车行业应收账款最低、库存最低的好成绩,并凭借在制造技术和管理中“简单化、低成本”的特色,生产出市场上最实用的、售价仅2万元的微车。但是,五菱管理层清晰地认识到,凭借现有的资源和管理优势,企业虽可过几年好日子,但从长远看,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支撑,企业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与通用合作,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对于上汽集团,重组五菱可以将上汽的产品系列拓展至微车领域,并且在产量上一举超过一汽,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此外,微车市场强劲的增势,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通用的进入,同样也具有战略意义。在中国已有两家合资公司的通用,虽然推出了10万元的赛欧,但是产品还是局限于1.6升排量以上的相对高端产品,能进入市场增长最快的微型车领域,对通用也是不小的诱惑。
通用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斐告诉记者,通用将充分利用其在管理、质量控制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最适合上汽五菱目标细分市场产品的平台上,全面推进合作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生产出符合国际安全与环保标准、最具技术水平和高品质的新型微型车,努力成为在微型汽车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
重组形式难以仿效
三方合作重组成功是否会成为今后汽车行业重组的又一蓝本?业内专家认为,颇有难度。
首先,不少非主流汽车企业资产质量不高,虽然三大集团有意扩张,但是,债务、人员包袱成为横亘在中间的一座大山。其次,从产品系列上看,它们的大多数产品,要么引不起三大集团的重视,要么与现有产品存在冲突。第三,大多数寻求重组的企业在机制上还比较落后,重组后改制难度很大。
此外,跨国公司在重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将逐步开放,过去合资谈判中的“市场”砝码正逐渐变轻,外方的要价也逐渐提高,有急功近利者甚至企图甩掉中方合作伙伴,成立独资企业。这给外资参与国内汽车工业重组带来了障碍。
当然,对急切寻求合作的中小企业来说,重组并非一招就灵,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像五菱一样苦练内功才是正途。否则,别说自主发展难以实现,就算想投靠大集团,没准别人还看不上眼呢。(王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