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吉利再创国内轿车市场价格新低———吉利豪情轿车标准配置售价仅32999元。三年前,当吉利把车价定到4万元以内的时候,由于对自主品牌的不信任,人们称购买吉利汽车要“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可是,吉利汽车的品质却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02年进入中国轿车“3+6”格局,2003年销售近8万辆,进入中国轿车企业销量前十位。坚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吉利,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可为什么我们的自主品牌却一直没有做大?
李书福:原因很多,但战略思想的偏差却是最主要的。以前一直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不加速引入外资,加入WTO后,就会面临进口车的巨大冲击。换言之,如果不用合资来捆住跨国公司的心,等关税下调到位,人家根本就不屑于进行本地化生产。其结果是,进口车充斥中国市场,我们既增加不了就业,也拿不到税收。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坚持对国内民营资本进行严格准入限制的同时,原先同样严格控制的合资企业审批却放开了口子,短短几年,汽车行业的跨国公司全部进入中国,而我们自己的企业,却没有机会做强做大。
实际上,上述判断有很大片面性。首先,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两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轿车增长更是高达60%,根据预测,到2008年前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轿车市场。而根据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只要市场足够大,本地化生产就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希望跨国公司大发善心是不现实的。即便是用合资形式暂时捆绑住了中外双方的利益,却绑不住人家的心。只要放松了政策限制,跨国公司仍然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调整原有的战略布局,去寻求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倒不如下气力发展本土汽车工业。
记者:如今,上至政府、下至汽车企业,对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机会?
李书福:抓紧调整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工业,我们还有机会。关键是要抓住机遇,不能再浪费时间。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十分相似———市场高速增长,汽车厂有上百家,还有不断的投资者涌入,但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让美国汽车公司最终只剩下了两家半,这就是经济规律。只要不是政府掏钱,只要不造成银行坏账,就应该让寻找投资出路的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做大做强。
记者:与跨国公司相比,自主品牌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
李书福:吉利刚刚进入汽车领域时,有人担心吉利造不出汽车;等到我们造出了汽车,又有人担心,吉利拿不到生产许可证;等我们拿到了生产许可证,担心又变成了吉利汽车质量不好;等吉利汽车的质量被消费者接受后,又担心吉利造车不赚钱;如今,吉利实现了赢利,又开始担心吉利生存不了几年……总而言之,就是不相信中国人能把汽车干好。
其实,回顾汽车工业的历史,日本、韩国都走出了一条自主品牌发展的成功道路。是,年代不同了,经济全球化了,可是,全球化并不都是坏事,发展汽车工业的资源也更容易得到了,关键要有好的战略。
记者:吉利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年销量做到了8万多辆,吉利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你认为最重要的也是好的战略吗?
李书福: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吉利的故乡台州,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人们对市场经济理解透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认识也格外坚定,因而,在思想观念的解放上,他们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吉利战略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从前期的学习中创新,迅速转变为在发展中提高。如今,在委托大宇国际和德国设计公司开发车型之后,吉利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合作,就是与两家企业合资成立新产品开发中心,这意味着,吉利以后进行产品开发,从设计概念、建立数模到实物制造,都不必走出国门。
时间和机遇的把握。十几年开始研究,六七年前开始动手,跟目前众多希望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相比,吉利的超前决策,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对市场预测的高度准确。轿车进入家庭的最低门槛是3万—5万元,这已是事实。但在6年前我讲这个话,却被认为不切实际。5年前,我预测2002年中国轿车产销量将超过100万辆,2003年将超过200万辆,没人相信,可这也变成了现实。
绝对的性价比优势。独特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让吉利具备了别人无法做到的超高性价比。
我坚持认为,只要有信心,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充分发扬敢于拼搏、创新的吉利精神,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一定能够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一定能走遍世界。(王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