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次并不算成功的合作以后,伸展双臂的法国狮如今再一次敲开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三厢的东风标致307是否会完成前人未完成的目标呢
广州标致曾经是中国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合资项目之一,但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法国标致被迫退出了中国市场。不过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同属于PSA集团的法国雪铁龙却和东风汽车集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当标致决定再次进入中国时,自然还是选择了东风汽车集团。
作为PSA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的第二个轿车合作项目,东风标致选择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紧凑型轿车,当然这也是现在轿车市场上竞争最为激烈的车型。面对宝来和花冠等老对手,2001年上市的307同样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尽管厂方称当初在设计307时就考虑到三厢车型,但它却是直到今年3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才真正发布。
虽说不是为中国量身订做,可三厢版车型确实是最先在中国市场投放。因为对于中国的用车环境来说,行李厢的实用性还是相当重要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原本饱满流畅的车身上突然增加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车尾后,的确令相当一部分人对三厢版307的造型颇有异议。
如果只看前半截车身的话,三厢版和307系列的其他车型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向后掠起的三角形车灯充满了法兰西式的浪漫风格,宽大的前风挡使307显得非常有活力。可令人遗憾的是,平淡的车尾与楔形的车头很不协调,缺乏整体感的行李厢总让人感觉是后安上去的,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单看307的车尾和尾灯总会让人联想到宝来。
不过307的行李厢倒是比宝来宽敞一些,其实不光是行李厢,307在车高、车宽和车长以及轴距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宝来,因此307的乘客会感觉比较舒展一些。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座椅舒适性不错,在过弯时座椅的侧向支撑也很理想。
三辐式方向盘可以上下前后四方向调节,在方向盘右侧的雨刷控制杆下面是音响的多功能控制杆。我们试驾的豪华型(Pretige)的2.0升自动挡车型在方向盘左侧的灯光控制杆下面还有一个定速巡航系统的控制杆,但面对方向盘背面的四个控制杆偶尔也会令驾驶者困惑。
在工艺质量方面,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307都达到了这个级别车应有的水平。平顺的发动机加上车身良好的隔音效果令车内的乘客耳边非常清净,开关车门的声音也决没有单薄的感觉。线条柔和的仪表板和中控台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空调和音响的操作也都简单明了。在炎炎烈日之下,最先考验的就是空调了。空调出风口的噪音还算是比较安静,但制冷速度不是非常迅速,不过还是能够达到应有的水平。
根据厂方资料,307系列将会有3个配置级别,两种发动机及两款变速箱共9款车型。装备了双气囊、ABS+EBD、EVA刹车辅助装置、助力转向及电动车窗的入门级XS包括1.6升手动及自动两款。而增加了多碟CD、行车电脑、自动空调的XT车型款式相对丰富,共有1.6升、2.0升的手动、自动共四款。至于配备可加热真皮座椅、倒车雷达、电动天窗的顶级豪华型分为1.6升自动、2.0升手动及自动三款。
第一批推出的三款车型为XS 1.6升手动、XT 2.0升手动和豪华型2.0升自动共三款,售价分别为14.88万元、16.98万元和19.68万元。考虑到配置方面的因素,这个价格算是很公道了。
当然最终衡量一款轿车的优劣还需要真正去驾驶,我们选择了顶级的 2.0升自动和入门级的 1.6升手动两款车型。尽管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认,但两款发动机很可能就来自于东风雪铁龙的赛纳和爱丽舍,至少它们在结构上都应该是相近的,只不过是发动机管理系统上略有差异而已。
307的2.0升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5马力,比赛纳大3马力,然而它们在表现上还是略有区别。也许是由于307车身较重的原因,发动机在低转速下的动力输出不像赛纳那样强劲,若需要超车必须深踩油门使变速箱强制降挡才会获得较强动力。
4挡自动变速箱即使用手动换挡模式反应也比较迟缓,且换挡的过程也不够平顺,特别是从2挡减1挡时,闯动的现象较为明显。仪表板上的挡位显示也总是慢半拍,这常常会令驾驶者对变速箱做出重复的指令。显然这种以趣味为主的手动模式并不适用激烈的驾驶方式,但如果以轻柔的方式驾驶,它还是能够令人满意的。
307的1.6升发动机的最大功率106马力、最大扭矩142牛.米,这在数值上和爱丽舍16v一样。配合顺畅的5挡手动变速箱,1.6升手动反而比2.0升自动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然而在操控性上,法兰西的雄狮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凌厉。轻打方向时,车身较高的307会出现较大的晃动,不过急转弯时车身的侧倾倒不是很大。准确的方向盘在转弯时路感不够清晰,一贯以操控性见长的标致这次没能表现应有的灵活性。
不过在牺牲了一些操控性以后,307在行驶舒适性方面还是令人满意,柔中带刚的悬挂在颠簸的路面上不会像德国车那样将震动直接传入车内。底盘的整体感很强,没有什么松散的感觉。
从总体上看,307最大的优势是相对丰富的配置和较为宽敞的空间,它的出现意味神龙公司开始真正地实施双品牌战略,而原本就已竞争激烈的紧凑型市场上又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撰文/彭博 摄影/俞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