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南菱绅外观
一直不喜欢大车,直到开惯大车后,换开小车才发觉大车所带来的便利不是小车所能比拟。有时候,便利和爽利是一对冤家,怎么取舍,得看心情。
在雨中的日子
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在雨中”,我和我的菱绅。冬天的天气阴雨连绵,阴霾的天空总让人觉得气闷。好在菱绅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雨水淅沥沥的打在挡风玻璃上,伴随着雨刮的轻舞被扫开一片,马上又被淹没在朵朵雨花之中。轮胎把高速路上的水剖开一道,然后飞快的甩将出来。一道如同快艇驶过的水痕在路面上,在车的后方飞快的消散。在广三高速自然形成的车群里自由的穿梭,如同被雨水滋润的鱼。当冲出阶段性的车群的时候,加油,提速,调快雨刮挥动的频率。菱绅载着我们,沉在朋克音乐中。
这个雨天和平常不同。我们和菱绅一起驶向我们希望回归的地方。我们是心,菱绅是身。还没有到达,便与雨水,走向了融合。
我们都没有料到。
肇庆城楼
到达肇庆的时候雨已经轻如飞絮。虽然天空并没有开阔起来,但坐在副驾驶位的摄影师已经开始专注的在地图上寻找肇庆市内的名胜。保存完好的古城楼让我们的眼前为之一亮,忙不迭摆开架势开工拍照。躲在宽大A柱的阴影里配合摄影师的一举一动,菱绅流畅的线条配合方正而庄严的城楼,一个现代,一个古典,一个生来便注定奔波游走,一个却是见证了历史的矗立着的永恒。
在城楼下,在细雨中,突然觉得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鲜活。熙来攘往的车流,亘古危立的城墙,我们其实正在融入一种新的生活。突然觉得,用得很习惯的菱绅,用来摆POSE很突兀。
城楼里有古代英雄的事迹展。但我想在这个没有英雄的年代能够为人所知的应该并不多,还好,肇庆就有这么一个。作为叶挺独立团的重要根据地,肇庆把名满天下的叶挺和同样名满天下的端砚一同摆上了阅江楼。一面是英雄,一边是宝砚,相得益彰。
图为东南菱绅内饰
图为东南菱绅座椅
图为东南菱绅尾部
七星岩与鼎湖山
若说到肇庆不到鼎湖山,似乎不象到过肇庆。若说到肇庆没有看过七星岩,似乎不是旅人。惭愧得紧,驾着菱绅绕着七星湖悠游了一周,却因为雾锁横江,只能隐约窥到湖中隐约一团灰黑的影。雨中的小巷依旧不乏行人,在肇庆街头的大排挡细数当地风情,批量生产的裹蒸粽,在河道底部开采上来的端砚,还有餐桌上的太爷鸡。在滴水的屋檐下,面对着对面人行道上安详的菱绅。
从肇庆市区去鼎湖山走的是国道。双向四车道的路面时常有看不出深浅的积水的大坑,还有即便是在雨中也不消停的随时窜出来的摩托车和行人。路上车不少,以便研究地图,一边在烟雨朦胧中观察路标。半个多月来和菱绅形成的默契在这里默默的发挥。灵活的转向不输给轿车,动力输出偏向中低转速,起步加速在过红灯是总是能远远抛离同在一条起跑线的伙计。所有在接触菱绅以前关于“大车”的传言已经被完全抛在了雨中。剩下了,只有关于车的体悟:很多时候,关键不在于车可以开多快多好,而是在与你可以开多快多好。就象你自己。
到达鼎湖的时候,雨越发大了。鼎湖山是不允许自己开车上山的,说是为了保护山上的生态。在我们以为让菱绅和鼎湖融为一体的大计泡汤的时候,围上来一大群声称可以带我们自己开车上山的人,就在山门口招揽生意。思索良久,我们终于决定放弃了策划了良久,并且专程赶来执行的计划。既然规定是因为要保护生态,似乎在保护生态的地方融入自然,怎么也有点说不通。出来的时候,我们在山门口留影“到此一游”,再坐上车,靠着椅背,突然发现车厢内似乎宽敞了许多。春节开着它载着七个人外带大包行李没有发现它宽阔,城市里车流中傲视小车车顶我没有发现它高大,但在这一刻,突然发现坐了四个人的菱绅原来是如此的富裕。可以容纳的,并不仅仅是人或者物。如果,你有一种放宽的心。
车流
回去的路上依旧是雨,而且越下越大。在通往三水的国道上,车辆并不多,在黄昏的压力下,油门对我脚掌的反抗也越见激烈。在雨中狂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在这样不是很好的路况下维持100的速度,似乎有点冒险,好在经过半个月的磨合,我对它已经了如指掌。雨水的敲打形成了哗啦啦的奏鸣曲,而8碟CD里被以往已久的周杰伦也还在找他那个铁盒子。风雨的声音盖过了发动机的声音,而效果不错的音响系统播出的很有质感的音乐让我忘却了车以外的任何东西。在城市中等红灯的时候,它也是最好的慰藉。
从广三到广佛,再到北二环,一路行来,车越来越多,雨也越来越大,汇集成流。穿梭在车流之中,对油门反应的要求和刹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以2.4L的发动机拖动如此大而且重的车身,菱绅的油门反应已经算是优秀,和一般家用轿车相当。至于刹车,菱绅的刹车前一段相当软,但后半段并不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的仅仅是慢慢适应。开着这样的车在车流中穿梭,虽然不能说见缝插针,但基本也可以做到转折如意。相对于很多小马力的轿车,它拥有更佳的机动性。
走走停停,车流终于汇集到了市区。车越来越多,而道路却未见宽阔。虽然也认同有人说开小车省地方,有利于交通的说法,但举目,也没发现菱绅比别人多占了多少地方,小车也不是说可以两个只占一条道的。开客车、大货车的违反交通规则,一定比开小车的少,不是么?所以,不管是什么车,到最后,关键还是看是谁在开。
同事们一个一个下车了,车内也越来越空旷,最后只剩下我一个。还有一袋裹蒸粽、一箱砂糖橘。华灯初上,雨依旧。突然想到,开大车的人就如同那种“晴带雨伞”的人,虽然看起来没有必要,但他永远不会淋雨。何况,开大车的人,带的是留给别人的伞。
一个月满后,还车给东南,有点不舍。
Text:田永梁 Photo:阮锦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