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环保局表示,“我们既不控制私家车的发展,也不限制私家车的发展,但要抑制私家车的发展。”
尽管使用的动词是“抑制”而非“限制”,还是使不少人购车人开车人的心悬了起来。
堵车这个现代病,在全世界所有的大城市流行。解决这种流行病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限制。由于中文的丰富性,它常常还被冠以挺唬人的词儿“宏观调控”!
车多了可能会堵车,但堵车并不一定仅仅是因为车多。就北京目前240万辆的保有量来说,车并不多。北京堵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交不发达。
出行,人们其实潜意识都在算一笔时间和金钱账。从团结湖到颐和园,往返约50公里,打车需要100元左右,不堵车时需要80分钟;如果乘公交,则需5个小时(全部是往返),花费不超过10元;而开私家车,时间是80分钟左右,花费20元左右(油钱)。
所以,私家车是现在具备经济能力人的最优选择。但当拥堵加剧,时间成本开始上升,如果同样从团结湖到颐和园,乘公交(比如地铁)往返只需1-2小时,花费20元,相信大部分人仍然会买车,但一部分人出行会选择公交。
公交的不发达使得北京居民汽车的使用频率居高不下,据说是东京的6倍,如果以保有量乘以使用率来看,北京汽车的240万辆保有量,远高于东京的500万辆保有量。
堵车已经加大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如果人为地加大使用成本,会不会抑制汽车消费呢?
如果公交跟不上,一部分人就被迫转向出租车消费。北京目前的出租车加上黑车估计有10万辆之多,一部出租车的出行频率是私家车的10倍还多,这相当于100多万私家车,出租车使用频率的增加也会加剧城市的拥堵。故而,不要静态地看待汽车数量,也不要在公交系统尚未完善之前,轻言限制私家车。
出行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百姓有权利购车,这种需求如同水,在堵之前,请先做好疏。孔文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