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车市崩盘论泼泼冷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0:44  新浪汽车

  5月以来,一股“唱衰”国内轿车市场的论调渐渐抬头。最初,是以5月轿车销量环比下滑为由头,提出了“车市很可能进入第二个低潮期”的预测。接着,又依据轿车企业库存增加,得出了“价格大战一触即发”的推断。在北京现代伊兰特雅绅特相继降价,一些竞争车型相继暗中跟进后,“更大降价潮9月将至”、“车市即将崩盘”的论调再次抬头。

  不可否认,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走向,与车市出现逆转的2004年确有相似之处。比如,在年初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汽车行业继2004年后再次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央行继续紧缩银根、油价持续上涨等因素,也给下半年的汽车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惊人的相似也反映在行业统计数据上。今年5、6月份,国内轿车销量34.25%和16.24%的同比增幅,与前4个月相比,确实呈现出逐月下滑之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库存上升、价格波动加剧的迹象。但据此得出车市“崩盘论”,却太过武断。

  在第92期“汽车世界”《车市又现“黑五月”》一文中,笔者已经详细论证了当前统计数据中的“水分”。意在说明,2005年初大量无法计入当期销量的库存车,导致今年前4个月轿车销量的同比高增长有些华而不实,因而,今年5、6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幅的下降,也有回归真实的成分。

  当然,剔除数字中的“水分”,只是做出正确判断的一个方面。科学预测车市走向,还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按照车市“崩盘论”的逻辑,目前部分企业、部分车型或明或暗的降价行为,最终会一发而不可收,导致消费者严重的持币待购,进而拖累车市陷入低增长泥潭。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推断,只考虑到了需求层面,而由轿车企业决定的供给层面,却被严重忽视了。

  两年前,沉浸在“井喷”行情中的企业,在年初排产时大都意气风发,市场供给被人为放大。当5月车市出现增速下滑迹象时,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调整排产、削减供给,而是选择了用降价拉动需求的做法。结果,在价格战遍及所有车型的时候,拉动需求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引发了持币待购。因此,从根源上讲,是厂家对供给的调控失当,最终导致了2004年车市大逆转。

  今年的情况与两年前明显不同。首先,在年初制定排产目标时,除去少数企业较为高调之外,大多数主流企业都相对谨慎。15%左右的增长,使今年市场供给总量与二、三级市场启动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并没有失衡迹象。

  其次,与2004年上海通用、南北大众先后举起降价大旗不同,目前参与价格战的轿车企业,市场影响力相对有限。面对价格战对利润的巨大杀伤力,以及极有可能费力不讨好的结局,销售目标不算太高的主流企业,也始终缺乏主动降价跟进的动力。此外,一些新车型上市初期产能不足导致的消费者排队等车现象,客观上也拉升了车市的人气。

  第三,考虑到车型周转以及经销店现车储备,正常的企业库存加经销商库存应该为当月销量的1—1.5倍。目前,轿车月销量大概在30万辆左右,5月份轿车企业库存增加至10万辆,并不足为奇。

  在供求关系没有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车市“崩盘论”就很难站得住脚。当然,车市的最终走向,还要看企业的作为和市场心态的变化。假如,轿车企业若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摒弃短视、浮躁心理,着眼于长远发展,不重蹈两年前的覆辙;假如,媒体少一些断章取义,不再恶炒价格战这盘“剩菜”;假如,消费者购车需求更加理性,不被“忽悠”,今年的车市应该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愿,这些愿望不会成为奢望。(王政)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