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用车项目上与福特合资合作了近15年后,江铃汽车(000550)这一次终于要从福特引进乘用车产品了。对于福特而言,向江铃而不是长安率先导入其在北美市场畅销的SUV车型翼虎(Escape),意味着这家跨国汽车巨头已开始重新梳理其在华合资布局。
“引进福特翼虎(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的计划,在江铃内部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今年这一计划开始变得明朗起来。”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股份”)旗下某关联公司的一位高层日前向记者透露,目前福特与江铃在引进生产翼虎项目上已经达成了初步意向。
记者近日从江铃股份内部证实了上述消息,不过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6月30日即将召开的江铃汽车2009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会高层将在讨论“产能扩展项目”这一审议事项时,进一步探讨翼虎国产项目的可行性,“如果协商顺利,股东双方年内将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不过目前尚不清楚即将导入江铃的翼虎车型,是否是与国际同步的最新款。
迟来的翼虎
“现在只是股东双方达成初步意向,还没有签订具体的项目合作协议。”江铃股份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中高层知晓这一消息,由于项目尚处内部论证阶段,江铃还没有来得及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
该人士向记者分析道,江铃引进翼虎很可能采取跟福特全顺一样的技术引进模式。“可能只涉及技术合作,即通过福特授权生产的方式,将翼虎引进到江铃股份的乘用车工厂生产。”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可以很快启动,而且双方不用担心冒太大的投资风险。
江铃股份公关部部长丁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我没有听说这方面的消息,所以没办法证实。”
他一再向记者强调,江铃和福特是战略性的合作,因此双方对引进新产品的探讨从未中断,“作为上市公司,江铃如果确定要引进一款新产品,会在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公告”。
1995年,江铃与福特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福特向江铃导入全顺(Transit),并约定自1997年12月起每年按全顺汽车产品净销售额一定比例,计付福特汽车公司技术开发费。江铃在2000年发布的一份公告显示,按照上述合同约定,江铃需支付福特在全顺商用车上的技术开发费总计4000万美元。
目前,福特为江铃股份第二大股东,持股江铃近30%。分析人士预计,按照福特一贯谨慎的原则,福特因翼虎的导入而增资江铃可能性不大,因此按照全顺项目的运作模式,即通过技术合作引进翼虎就成为最现实的一条捷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福特方面就曾表示可能会在中国本土化生产旗下畅销的SUV车型翼虎。
不过,由于当时继江铃项目之后,福特已经和长安集团组建了中国市场上的第二家整车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加上福特中国曾在多种公开场合均传达了江铃主推商用车,长安福特主推乘用车的产品布局战略,业内一度猜测翼虎最终将落户长安而非江铃。
双品牌转型
从2004年起,福特中国开始以原装进口的方式,将翼虎导入中国市场。不过在销售了四年之后,福特单方面暂停了翼虎的进口。据福特进口车经销商的说法,翼虎整车进口项目包括在中美贸易框架下,因协议履行到期不得不暂停进口。
在此期间,翼虎国产传闻不断,但是对于最终国产地的说法,却一直在长安和江铃两个伙伴之间摇摆不定。
2004年,时任福特中国副总裁的许国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家听说翼虎将在中国生产,就推测一定是在长安福特,这是对福特不了解,因为福特在中国不只一个整车项目。翼虎在哪家生产还在考虑当中。除了长安福特,福特在中国就只有江铃这个整车合作伙伴了。
直到2008年广州车展期间,长安福特马自达高层明确否认有意引进翼虎国产的说法后,翼虎有望落户江铃的传闻开始在坊间传播。
长安福特马自达执行副总裁邹文超在2008年广州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安福特已经放弃了一款福特SUV在中国的生产计划。“长安福特在推SUV产品问题上,做了多年准备。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对应中国市场的产品。”
长安福特的一位人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时之所以放弃引进福特的SUV车型,是基于多方面原因考虑,一是担心销量,二是缺少后续的研发。一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产线,却只有几年的产销,显得很浪费,“目前长安福特现有产能吃紧,短期内也不可能上SUV项目”。
而从产能储备上看,对于正在力推“双品牌战略转型”的江铃股份而言,福特翼虎国产已经变得水到渠成。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江铃股份开发的全新SUV平台N350已经进入上市倒计时,该车型平台是江铃在福特技术支持下开发的全新乘用车平台。与江铃和长安合资公司江铃控股旗下的陆风不同的是,已经定名为 “驭胜”的N350将悬挂江铃股份的自主品牌LOGO。
2009年,江铃汽车高调宣布其位于南昌的小蓝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并规划了10万辆的整车产能。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基地也将用于江铃商用车和全新乘用车“驭胜”的生产,福特翼虎确定导入后,未来也将在新基地投产。
江铃内部人士告诉表示:“福特合资品牌和江铃自主品牌,将成为江铃双品牌战略转型的两大基石。”(杨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