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又成为一个人们关心的焦点,很多形形色色的汽车一股脑儿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为一辆好车叫绝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奇迹是怎么出现的?而当我们看见一些自己极为反感的“垃圾”车时,我们是否又问过同样的问题?追寻答案是为了掌握内在的规律,在不可知的世界里发现某些可以把握的东西,而探索的深度往往决定了美的层次。
在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感觉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都不太容易出现,大多是一些不好不坏、平常的东西,就如我们每天看到的行驶在街头的轿车。原因在哪里?单拿汽车造型来说,一辆旷世名车的出现,仅从造型上来说就要兼顾以下十个美学原则:比例和尺寸,对称与均衡,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过渡与呼应,主从与重点,比拟与联想,单纯与和谐。出现一个奇迹需要这十个环节都做到位,而且这十个环节的积累还必须能发生质变,也就是人文哲学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出现一个“垃圾”也是同样,即这十个环节都很差,拧在一块发生质变催生出一种“异形”。这两种情况都不多见,尤其是目前的经济型国产轿车大多是顾此失彼,不好也不坏。
现在在汽车造型界大抵有两个方向,一种流派认为我们尚不具备制造潮流的能力,故而照搬国外的造型是最现实的选择。但问题是不管你潮不潮流,你的车是卖给中国人的,你就得考虑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的口味,当然在世界趋同的今天,尤其是在差异化越来越小的都市,在中国能“火”的车肯定符合世界潮流,但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车却不一定都能在中国“火”起来,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操作者有没有吃透目标市场,因为你制造的毕竟是件商品,而不是单纯的工艺品。
另一种论调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流派企图利用中国人的想像力,利用特色来抗衡先天的不足。不过遗憾的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想法在汽车这个立足于综合学科的领域是行不通的,在这个领域更多的时候遵循的是“木桶原理”,即储水量(品质)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民族的就是民族的,只有符合世界的潮流,民族的才能变成世界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幻想,踏踏实实地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具体操作手段就是学习,学习西方百年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那块不决定储水量的最长的木板并非没有作用,它是亮点!在强调特色的注意力经济时代,亮点也许不决定品质,但它有价值。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继承和创新,继承自己民族最精髓的“美”文化并让它融入潮流从而焕发出新的光彩。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