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面临非常关键的转折关头,因此国内各方面对汽车工业“十五规划”非常关注。现在这个规划已经呈现给国内各界了,到底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呢?
“九五”汽车工业发展情况回顾
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明显的变化。1992-1993年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经济呈现过热状态,1992年增长率为14.2%。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GDP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3.5%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经济“刹车”惯性对汽车市场产生了收缩性的影响。
经济从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宣告结束,汽车的过剩是从1994年就开始了。
长期困扰汽车工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代以前,汽车工业的钢材供应缺口一般在40%以上,个别品种更为严重,价格也一直上涨。90年代中期尚需要与钢厂签定“定点定量不定价”供应合同,目前已经明显供大于求。
2.中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1990年成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993年成立机械部汽车司,同时保留中汽总公司;1998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机械部改组为国家机械局,挂在经贸委下面,汽车司取消,其行业管理职能分散在有关司。2000年国家机械局撤销,汽车工业有关管理职能分解到有关部门。
3.汽车工业的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促进了汽车产业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主要的汽车集团都已经同跨国公司建立合资经营关系,特别是轿车生产领域,国外主要的汽车公司都已经建立合资经营的生产基地,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消费方针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国家有关部门一直讳言汽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的问题,但是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汽车作为消费的新热点提出来,在国民经济“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为扩大消费,要促进轿车进入家庭,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5.汽车流通体制发生较大变化
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汽车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外汽车流通方式开始引入国内,汽车流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营销体系开始向厂家直接控制的单层营销体系转变,几个合资轿车生产企业基本采用扁平式的单层次营销体制。1998年开始,本田、别克、奥迪等品牌开始在国内引进品牌专卖方式,许多原来的汽车销售代理商也由厂家进行整顿,重新命名或授权为“特许经销商”、“品牌专卖店”,各轿车生产企业相继实施品牌经营战略。(贾新光)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