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夏军(主持人)
B: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C:吴迎秋(中国汽车报副主编)
A:欢迎二位来到我们“车展直通车“的演播现场,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面临的几个突破。前不久,国家颁布了汽车市场价格开放的政策。当时,全国汽车业反响强烈。有人预测,汽车大战即将开始;还有人预测,汽车大战为时过早。不知二位对此有何见解?
C:现在大家对汽车产品和价格普遍存在着许多不满。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汽车为什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说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现在,人们真正看到政府有关部门对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已经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举措。同时,在汽车产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吉利集团是民营企业搞汽车,确实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新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争议也非常多。
A:大家都知道,吉利集团是民营企业的代表。请李先生谈谈在争议中的感受?
B:价格放开让很多人寄以厚望。原来国家的汽车价格管制,使有些大的汽车制造商想降价也降不了。其实价格很早就放开了。实际上,现在价格的放开与否意义已经不大。这次,我们对汽车的价格下调了几千元。以往,国家也没有对我们生产的汽车进行价格管制。现在有实力进行汽车价格战的企业不多,所以也不存在价格大战的问题,除非国家对汽车产业的管理方法有所改变。充分的市场竞争还是有可能使价格大战发生的。有竞争才能够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完善功能、降低价格,最终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的汽车工业才有希望走向世界。
C:现在大家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是个暴利行业。实际上,中国汽车价格降不下来并不在于它的利润高,而在于成本高。过去做汽车总希望一次投入、一步到位,高投入没有做到高产出。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增加了制造的成本。像吉利这样的企业就不同,能够对过去那些传统的企业产品生产的价格有很大的下降。中国汽车能否打价格战,首先要看中国汽车的制造成本如何。现在的汽车制造企业,大部分都是合资公司,我们已经交了很多的学费。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是有门槛、有学费的。这是中国汽车制造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
A:从来就没有人去规定吉利公司产品的价格,李总所希望的是汽车越炒越火,从而使汽车质量、市场等更加的规范化。但价格的规定是对国有企业有规定,并不针对民营企业。
C:“价格限制放开“的说法是相对于国家计委1994年曾经对当时的一些国有汽车生产企业出台的轿车中准价。允许价格在中准价上下有10%的浮动。现在对于吉利集团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
B:现在全中国的汽车生产商都没有因为“价格放开“而降低价格。
A:价格毕竟是老百姓关心和谈论的话题。
B:“价格放开“是走向市场经济的标志,说明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部门懂得去发展企业。由市场去确定价格,根据用户的选择来决定。
A:吉利美日汽车经过了几个价格的起伏,能否把这个过程告诉大家。
B:原来的产品叫吉利豪情,后来又增加了吉利美日。当时吉利豪情投产的时候是4万元左右,大家都认为价格太低。有人怀疑价格降低是否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导致公司对汽车价格的确定心有顾忌。后来,由于其他的同行对价格进行了调整,所以我们的产品价格也就不显出便宜了。接着,公司进一步调整价格,将价格降为39000多。在全国来说,我们的产品价格是最便宜的,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外,公司在宁波建立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吉利美日汽车。吉利美日是采用丰田技术来设计的车型。在总结了先前经验后,生产了价格在66000元左右的车,在汽车界的反响强烈,也带动了汽车价格的下调。现在公司对此款车的价格又进行一次调整,最后定在59000元左右。因为价格的优势,这两款车在市场上的销售始终保持着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产品成本还会有所下降,质量也能大幅度提高。这些关系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政策问题,汽车在投放市场后,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由于管理部门的政策问题,对汽车结构的一些改动的所需要的审批程序就比较的繁琐。
C:中国汽车生产有个目录管理,对于产品的生产品种、性能、质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与市场的行为相抵触,导致产品滞销。而相对民营企业来说,生产成本较为容易控制,而销售价格相对就较低。
A: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面临的几个突破,谈到管理面临的突破首先要对管理方面的基本现状作一评定。刚才吴老师所提到的中国汽车生产目录的问题,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C:确实,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关于汽车的各方面矛盾比较尖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汽车的生产许可。生产汽车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进入有关的目录,然后才允许生产汽车。对于所生产的车型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目录外的企业,很多新出现的企业即目录外的企业,它们享受不到目录内企业的优惠政策。目录内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意见,由于对于产品品种的限制,使企业不能按照市场的规律去生产产品。二,关于三大集团的问题。国家对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三大集团在投资、目录审批、新产品开发等予以重点的扶植和引导。但有很多人对这种状况提出异议,三大集团都是国有企业,引进合资搞了二十年,竞争力还相当的弱,还有很多的企业面临着市场压力重、效益不佳等问题。过去的国有企业搞企业的方法,在几十年里没有很大的成效。现在面临WTO,还有三年到五年的保护期,如果还继续给予国有企业这样的政策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所以,有人提出在加入WTO前,应该全面放开对于企业的各种限制。不仅仅是三大集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以外的企业也可以在目录审批、新品开发上享受平等的待遇。三、竞争的公平性。由于国家对三大集团的优惠政策,产生各个汽车生产企业的不公平。这些是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
A:我们想了解一下吉利集团,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对吉利所产生的影响。
B:所谓的“目录“,就是指生产权。像大众汽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在这次车展上,吉利所新开发的小跑车,外形美观,得到了许多顾客的青睐。从制造成本来说,它与现在所生产的产品一样,市场反应良好,用户希望能够买到这样的车。但是,国家却不允许生产,因为它不在“目录“之内。车的外形需要经过国家的审定批准,不能随便生产。如果能够生产这样受用户青睐的车,一方面厂商能够增加利润,另一方面用户也得到了实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A:既然企业能够造这样的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那为什么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对吉利有那么多的约束呢?
C:国家经过讨论决定在2003年把这个目录给取消,以后按照国外的管理方法:形式认证,通过法律来管理,只要符合环保法规、符合安全法规的车,就可以生产。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等不及了,距离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关键的问题是需要尽快的加强国产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引发的矛盾就比较的明显。到了2003年改是否来得及?有关部门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经过了20年的发展,搞了很多的引进合资项目,同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上已经成型,与国际上的六大集团、三个专业公司也都有合作。所谓“六大集团“是指全球汽车行业在大规模的兼并、收购之后所形成的六家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有人认为应该与之共同开发汽车业,通过合资等手段来发展。最终,中国汽车业要与国际接轨。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中国用这样的方法搞汽车,那中国自己的民族汽车在哪里。中国的汽车市场是让外国人占领还是让中国人自己占领。
B:我觉得这种做法是自动投降,应该奋起反抗,我觉得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有些骨气。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提高中国汽车发展的速度,应该可以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方法。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的汽车工业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的。中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工业。
C: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但答案很少。但现在仍旧按照原先的做法不能彻底解决所面临的那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可以进行多种的尝试。就像改革开放的初期,可以采取一些特区政策。时间越来越紧迫,为什么不加紧尝试,来探索更好的道路?问题非常多,为什么只找一个答案?比如:民营企业搞汽车,像华晨集团通过金融资本进入汽车企业,包括现在搞引进合资也是非常难。为什么不加快新项目的过程,通过新项目来把老项目的门槛给降低。
B:比如说中国的电器、摩托车、服装鞋帽,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价格低廉、质量好。唯有汽车就是要比别人的差、比别人的贵。中国老百姓有权力买到价格便宜、性能优良、功能齐备的车,但现在买不到。在韩国、日本都能够买到。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搞了几十年,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再比如,摩托车,只发展了五六年的时间。吉利公司生产的第一辆踏板式的摩托车,曾经遭到别人的取笑。但现在,中国的摩托车不但不进口,而且还出口,出口的量越来越大。中国的摩托车有今天,说明一件事让大家来做,才能做得更好。明天中国的摩托车业将更加的辉煌。服装也一样,如果规定哪家厂能生产,而别的厂不能生产,那今天的中国人很有可能只好去买别人的旧衣服来穿。记得几年前,许多人会去买死人衣服来穿。这就是因为中国的服装工业太不发达了。那时,国家花了很大经历去打击。这个管理是很复杂、很麻烦的,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发展起来。汽车业也面临着诸如走私等严峻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怪问题。如果中国汽车工业发达了,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要走私也是向外走。现在在中国,汽车的价格高、式样差、功能性能也不怎么样。一些拿来装配的产品在品质和性能上都有保证,但价格太贵了,贵的离谱。如果汽车卖的价格低了,就说我们扰乱市场。我认为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是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的。有人问,这么便宜的车是否还有利润,质量能否保证?我觉得这些问题很怪,其实我们的产品在价格上并不是很低。中国很多商品都比其他国家便宜,但为什么唯独汽车要比别人贵。是否认为汽车是个奢侈品,只有高阶层的人才能享用?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不发达,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认为汽车是很了不得的产品,但实际上并不是。它仅仅是个机电产品,与机床、车床的道理一样。区别仅在于汽车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机床是生产工具。汽车并没有让大家去大力发展,而是规定的几个公司可以生产。这几家公司的产品价格昂贵,产品品种也搞的不太多。现在是市场经济,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葬送了这个行业。之所以出现汽车业的许多怪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利益的冲突“。有些生产厂家搞产品保护,不允许其他人参与。对于没有生产汽车的企业来说,也希望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原因就是中国汽车的价格贵得离谱,不能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相比。人们都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来分一杯羹,所以利益就产生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解放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只有这么一块市场,汽车的购买能力就这些,多了一个竞争者就少了一块肉。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相连,加入世贸组织是潮流也是一个方向,谁也阻挡不了。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要为中国市场服务,更应该着眼于世界市场。如韩国每年汽车产量有400万辆,国内销售200万辆,出口200万辆,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而中国完全可以走出去。在走出去之前,完全可以在国内进行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水平,然后再进入国际市场。现在的政策不允许中国的企业参与到竞争中去。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企业想加入到汽车行业,如果有很多企业的加入,就能形成竞争的格局。通过竞争来发展汽车工业,就像其他国家的发展一样。现在世界上的六大集团也是在过去的几千家企业基础上,经过残酷的竞争、淘汰、兼并中建立起来的。应该允许中国的企业来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来发展自己,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培育出汽车行业自己的强者。
C:中国汽车需要竞争,但是有人也会担心,一旦放开,汽车行业会出现散乱的现象。我认为现在汽车竞争的格局已经存在,并不是缺乏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充分地展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相比的。现在在国内搞轿车或准轿车的企业共有20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有20家企业同时在搞轿车的。这20家企业的生产能力要接近200万辆,而今年轿车的需求是70万辆。相比较下,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存在的,美国只有三大家。问题是如何让现有的20家企业竞争起来,这样,我想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
B:您这种思维是“父亲为孩子考虑的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被放空,应该是企业自己的问题,国家没有为这个原因去实施保护。产品价格要比美国、日本、韩国的原装车还要贵,是造成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现有的产品没有搞好又要搞新的项目,这完全是资源的浪费。这不是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
C:如果要解决矛盾,必须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在现有的模式和格局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应该是比较充分的。
B:这样的竞争还属于初级的竞争。
C:竞争还应该有个有序性,在现有的20家汽车生产企业中什么都可以竞争,从产品、价格、合资什么都可以搞,这种竞争应该是比较充分的。中国过去没有试过,而现在需要的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A:现在中国没有尝试过充分的竞争,那么明天可能去进行新的尝试?
C:我想一定会的,既然是市场经济,各种的经济成分都应该参与。现在的汽车经济试过了国有资本、合资、股份制,但没有试过民营资本。应该说是不充分的,还是有所欠缺的。过去试过的,今天来看并不是很成功,甚至还有失败的地方,也找不到成功的地方。那为什么不去试试其他的内容呢?或许靠民营企业去冲一冲、带一带会好一些。大家都认为民营企业的市场观念比较强,市场的运行机制比较灵活。而这些是市场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恰恰是国有企业最缺乏的内容。确实,很多的问题已经摆出来了,问题多、答案少。
A:如果允许充分、完全的竞争,请问李总您首先想做的是什么?
B:我所期盼的就是这天。真正到那天,吉利并不一定存在,有可能已经倒闭了,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谁的思路正确、管理能力好、市场经济运作的水平高,才能生存下去。那时,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市场、了解用户、组织生产、提高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等等。如现在吉利搞的研究所,研究开发新的产品。这些工作都是为今后的汽车工业放开做大量的准备。汽车属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手都非常强大。现在用骄傲的言语说就是在养精蓄锐,实事求是的说是非常的无奈。即使这样也有需要做的事,一旦自由竞争的时代到来,吉利将为老百姓生产更多更实惠的产品。
A:其实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已经逐步的形成了竞争的气候,也做过一些尝试。
C:这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的能力很弱,又不能放弃中国的汽车工业。WTO留下的篱笆墙或高门槛证明了中国不能放弃汽车,现在问题是如何加快改革的步伐。
A:正如李总所说的,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汽车行业的风险太大,民营企业家会选择服装、家具的很多。那当年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去选择汽车这个行业?
B:应该说我选错了,现在我已经后悔了。但是已经踏上了这条路,我必须要朝前走,应该有勇气、有毅力。既然进来了,已无路可退。几十亿元的投入,后退只有死路一条,前进可能会柳暗花明。当初之所以选这个行业,因为中国这个行业是扭曲了的行业。谁能够投入生产,谁就能发财。当然,我还是感谢政府给予我们那么一点点的生存空间。现在想起来,是不应该进入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很累,为之花费的心血和精力是不一样的。既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就需要花很多钱和技术才能把产品生产出来,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也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一定需要与外国人合资,一定需要大企业才能生产。
A:中国的民营企业走汽车发展的道路还刚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中国汽车工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B: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确实面临着挑战。现在,大家都在反对过去的那种管理方法。到底应该怎么来管,可以说应该用竞争代替管理,用法律来规范竞争。旧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但新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什么矛盾都有、什么问题都存在。所以有人说中国起程产业是悲壮的产业,也许有人会因为这悲壮的产业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最终,中国汽车产业还是要发展起来。“发展是硬道理“,谁要符合了发展的道理,其实什么都可以改,什么都可以试。
A:刚才听了李总许多个人观点,如何进入汽车行业,至于今后的路怎么走,也有彷徨。我进来错了,但是还在努力,就像那英的那首个“愿赌服输“。其实你相信自己真的会输吗?未必吧。
B:现在公司很为难,从选择的那天开始我就决定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成。要用我们的行动来证明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是正确的。我刚才所说的“后悔了“是一句很客气的话,其实有很多人都在期盼着我们明天就关门,我是迎合他们的想法才这么说。实际上,吉利汽车在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对手。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候进入这个行业,对我们来讲,是千年难遇的一个机遇。我们的尝试可以为中国汽车的发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和成功的经验。退一万步讲,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失败的经验,为此我们也会心甘情愿。现在是市场经济,技术有市场,资本有市场。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调整、整合、重组来实现我们的愿望。世界上成功的汽车企业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去研究。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他自己的一套体系。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绕用户。要向顾客提供价格便宜、质量高、性能好、功能全、造型美、舒适、经济、安全的产品,需求才是根本。谁脱离了这个根本,谁就会被顾客所抛弃。我们坚信这个真理,并围绕这个真理在辛勤的工作。
A:有这么一句话: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生死同在。就像我在汽车展台上看到吉利的跑车一样,我也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明天的希望。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