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实现“开放中寻求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主张,应该清楚地认识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调整的机遇,跳出传统思维定式的桎梏,在更高层面上把握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与趋势。
陈清泰所谓跳出传统思维定式看汽车,主要是指:
第一,跳出汽车看汽车。
陈清泰说,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产业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使它荣登制造业皇冠的地位。我国正在步入居民汽车消费时代。居民汽车消费一旦形成气候,就会创造一个年销售额几千亿、直到发展为上万亿的持续增长的市场,从而构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在居民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汽车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领头羊。汽车可以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可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用之显要,是其他产业所难以相比的。
第二,跳出国门看汽车。
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使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汽车的寿命周期缩短,技术开发投入大量增加,生产的经济规模不断提高,汽车市场的国际化推动着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和汽车企业的国际重组,使汽车进一步成为国际化产品。陈清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当年“民族汽车工业”发展成功的典型日本、韩国也不得不调整政策,适应全球化的开放与竞争格局。中国加入WTO将使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高关税情况下外商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不得不带着产品和技术到中国合资建厂,中国企业还可以选择外商的话,那么随着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外商进入中国就有了两种选择:向中国汽车产业投资,或在周边国家设厂向中国出口汽车。新的形势使我们面临战略选择。
陈清泰认为,封闭式发展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全方位的比较优势。在现阶段,制造业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国际产业转移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采取积极措施,放宽国内投资者的市场准入,同时投身国际重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陈清泰还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考虑以“本土产业”概念取代“民族产业”的概念。就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凡是在本土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产业相关经济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都应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组成部分。
第三,跳出汽车工业看汽车。
在中国,汽车供应短缺的惯性使人们将目光过多集中于“汽车工业”,试图在制造业领域内解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陈清泰认为,近年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影响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已经大大超出制造业本身,特别是受到来自于市场需求因素的制约。
陈清泰说,当前影响中国汽车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政策层面。面对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政府可以有两种政策选择:其一是认为有能力购车者是当前富有人群,应当在他们购车时征得足够的费用,以补偿政府的需要。其二,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政策导向由抑制转为鼓励,在“有车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持续获得税费收入以及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好处。究竟如何选择,道理不言自明。
陈清泰说,从“汽车工业”到“汽车产业”的转变还意味着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使汽车产业的盈利向贸易与服务业转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以市场营销全球化、售后服务全球化和服务贸易全球化为核心内容的汽车服务业的全球化进程和汽车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国际竞争由制造业向贸易与服务领域延伸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21世纪全球汽车业的竞争格局。这些恰恰是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严重缺陷。
陈清泰认为,从“汽车制造业”到“汽车产业”的延伸,我们必须做出巨大努力,其中不仅需要产业界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还需要政府汽车相关政策的调整。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