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袁祖君报道 中国将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打破各地在汽车销售上的地方保护和垄断。这是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昨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陈军扩回忆称,大概在三四年前的时候,关于汽车市场的保护特别严重。当时各大城市都制定了保护自己本地产品的政策。
汪洋透露,中国为解决在汽车消费上的一些问题,最近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制定了关于鼓励中国汽车消费的政策,现在已上报国务院审批。“相信在国务院审批了该政策后,将对解决中国汽车市场销售中现存的地方保护有所帮助。”
另据本报记者袁祖君报道昨天,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在谈到地方保护主义时表示,中国在打破市场分割上,还需做艰苦努力,并列举了让地方保护主义“顽固”的四大根本缺陷。
从财税体制看,现行财税体制仍具有强化“行政区经济”,激励市场分割行为的利益驱动功能。中央和地方以税种为基础的分税机制,使地方政府仍具有追求扩大本地经济规模的动力。当地政府可控财源与公共职责不对称时,也使一些地方为保护本地财源采取不正当的措施。
从干部制度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保证管辖区域的社会治安、满足大众对公共产品需求、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等责任。现行干部制度也需要各级干部有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绩。对上和对下负责,都需要扩大本地的经济规模,维护本地企业的利益。
从司法制度看,中国司法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是属地化的,这一体制为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和执法,从司法上保护分割市场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从劳动力市场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很多地区都实行歧视外来工的政策。劳动力不能跨地区合理流动,导致一些地区实行限制外来产品的地方保护政策。
社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需要“突破口”
经常出差的人都有经验:一个城市街头的出租车如果是单一品牌,那么生产这个品牌的汽车厂就一定坐落在这个城市或这个城市所在的省。对于这种选择,城市的决策者一定可以道出各种理由,但局外人都明白,最大的理由,是因为这家汽车厂是“自己的”。对于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有固定的称呼,叫做“地方保护主义”。
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关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呼吁、文章乃至各种通知、法规,已经汗牛充栋,但是至今不见根除的迹象,各汽车产地城市街头的出租车就是最醒目的标志。而其他各种不那么醒目的产品在地方保护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非市场化竞争,就更是花样百出。彩电市场上以价格战形式进行的血腥搏杀,居然不能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地方保护主义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就不可低估。最近更有媒体报道,河南啤酒产业在价格大战打到谁都难以承受的时候,只好再次祭出已经被无数次证明难以收效的“价格同盟”手段。而背后的原因,则是在河南一省之内,不同地区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支撑着数十个啤酒厂家在一省内的有限市场上,进行着不惜血本的低水平竞争。
近日,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分析列举了促使地方保护主义“顽固”的四大根本缺陷:现行财税制度、干部制度、司法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决定了地方保护主义在现阶段有着存在的必然性,也决定了打破地方保护、建立统一市场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一分析可谓切中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根本原因,使我们对地方保护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提示人们,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仅限于呼吁、批评,而是必须在上述四大制度缺陷中寻找突破口,以突破目前的制度屏障。
在上述四大制度缺陷中,中央、地方分税制是经过多年探索而形成的财政分配制度,在保障地方财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干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因受历史、文化、资源、体制的约束,也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化。因此在四大制度缺陷中,司法制度有可能成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突破口。
首先,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WTO原则下的协商机制,也必须有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机制作保障,才能形成公平、开放的共同市场。同样,能够摆脱地方利益的干涉和制约,独立行使法律职责的司法制度,是打破地方割据、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的重要基础。而且,随着司法腐败现象和行政权力干涉司法权利现象的不断暴露,理论界、司法界和两会代表等相关人士,已经对我国现有的司法机构和人员的属地化配置进行了检讨,并开始探讨司法机构的跨行政区划设置,以保证司法权不受行政权的管辖或干涉。如果司法制度的这一改革确能实现,则独立于地方利益的司法机关就有可能以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仲裁,以建立在法制保障下的公平、开放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对局部市场的封闭、垄断,就可能被打破。(本报评论员张天蔚)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