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用“鲶鱼”形容我国今天最活跃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说它好比一条在我国沉闷的汽车市场“四处游动”的“鲶鱼”,创造了一种紧张,激活了汽车市场。也有人说吉利是夏利的“模仿秀”,即使造出来了,也是“不正当竞争”。
那么吉利究竟是不是一条“鲶鱼”,让我们层层解剖,再得出结论吧。
老板工程搅浑了吉利集团
“吉利”车的出现,为中国的轿车企业增添了新的经济成分,在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之外,又有了民营企业。而这家迅速“膨胀”的民营企业发迹何处,却一直是个迷。
据了解,浙江台州是中国股份制的发源地,而实施“老板工程”正是吉利集团的“发迹” 手段。所谓“老板工程”,主要包含两层内容:请资金持有者加盟“吉利”,与“吉利”合伙创办子公司分厂,让有“财”人成为“老板”;请有“才”但缺“财”的人加盟“吉利”,成为“吉利”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才华成为“老板”。就这样,李书福推行的“老板工程”,使有钱的投资者和无钱有才的管理人才纷纷加盟了吉利集团,其业务范围也由装饰材料一业为主,迅速向装饰材料、摩托车、汽车、农用车、教育多业拓展,在新建的分厂、分公司中,吉利集团有的是全资投入,有的是控股、参股。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集团产生了。
但是在“老板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眼前效益的最大化为唯一追求,产品的质量意识、管理的科学态度、合作的平等意识均被弱化,与此相伴的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企业家族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成为吉利集团发展、壮大的障碍。
如何实施与优化“老板工程”,是摆在李书福面前的大课题。“对‘老板’的选择,应该强调‘四化’要求,即知识化、年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对已经加盟的‘老板’,凡达不到‘四化’要求的,必须调整,并采取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参与管理的办法,使分厂、分公司等各部门置于大集团的规范化管理之中”,整顿“老板”,是李书福发迹后的重要任务。然而,也有个别“老板”对集团决策的新思路不以为然,因为新思路的推行必将调整原有的管理格局。于是一场改革与反改革、新机制与旧机制的矛盾因此趋于公开化,在社会上却产生了负面效应。
吉利集团是民营企业,只有赚钱才能生存。李书福明白,生产汽车,是典型的高投入项目,也肯定会有高产出,但是要想获得长期效益,就必须保证质量。他也清楚,自己门下有多少是“李家的亲属”,但是ISO9001质量体系没有人际关系方面的规定,就只能向近亲家族链开刀了。据了解,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顺畅,李书福曾一次将20多名近亲辞退。
目前,“老板工程”已经被“吉利”的管理层,包括投资者所接受。
模仿秀气坏了夏利
在很多人眼里,吉利就是夏利的“模仿秀”。外形像,市场定位像,“心脏”都用的是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甚至两家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专卖店都连在一起。为此,夏利的生产厂商还不止一次气急败坏地对记者说:“这纯属不正当竞争。”也有人为吉利的模仿担忧过,认为这种现象会引发新一轮重复投资“汽车热”,即使吉利造出来了低价车,无非也是低质低能的“模仿秀”。
说吉利车是汽车舞台的“模仿秀”,对此,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自己也承认。他说:“实际上,中国的汽车走的就是模仿的路子。一个刚刚成立三年的汽车生产企业,不产生‘模仿’ 的痕迹是不太现实的。不可能马上就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应允许他们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而不是‘克隆’。”
话虽这么说,可三年来,吉利车实际上也在拼命地改,模仿的影子正在逐步褪去。目前吉利车已通过了国家轿车检测中心鉴定,进入了公安部汽车产品目录,上市销售已完全具备了“合法身份”,一批全新的车型已投入市场。
低价格曾被怀疑低质量
在采访中,消费者谈到最多的就是“吉利车价格四五万元,有的车型价格甚至低于国内同类车型近一半价格,如此低廉的价格能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车吗?”
据了解,吉利汽车现已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多次质量鉴定,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今年3月份,吉利车在清华大学及天津国家轿车检测中心碰撞试验中,均顺利过关;吉利车投入市场以来,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人事故。
吉利集团负责人在解释“低价吉利无事故”时表示:在新车型、新技术的开发和配件的配套协作上,吉利走的是全球技术资源共享、为我所用的路子,以此降低了开发成本。他们针对我国汽车配套能力过剩这一状况,不搞大而全,而是广泛利用现有配套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通过招投标,与全球40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确保配件质量,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外协厂不搞暗箱操作。该集团建立的技术开发研究所,也不像一些厂家以传统的做法,养多少人,闭门开发,结果使大量技术人员闲置,而人头费居高不下。他们建立的研究所主要从事全球经济、技术、信息的掌握和导入上,在人员上讲求少而精,提倡一专多能。他们针对全球设计、开发事务所遍布这一现象,根据市场信息,向这些事务所开出开发题目,把开发项目的单子发给世界各地的事务所,让他们为企业开发、设计出最新技术成果,这样一来,花钱少,技术先进,适应了世界新技术发展的新潮流。今年1月,豪情汽车制造公司又开发出了JL6390型五人座三厢轿车,尾气排放达到欧洲Ⅱ号标准,发动机排气量为1.3升,最高时速160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5.5升,还配备了双安全气囊和ABS 防抱死装置、真空助力刹车装置、报警蜂鸣器等,其价格却大大低于同类车型。
在汽车销售上,吉利集团更是“机关算尽”。他们采用了“捆绑式”销售法,在全国各地以区域经营的形式,由经销商买断产品,企业只同经销商发生支付关系,而不直接同客户发生营销关系。据了解,这样做,使其一下子能预收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流动资金。
有关人士还分析到吉利低价的另一原因在于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没有国有企业那种由于历史包袱、投资包袱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在投融资、新产品的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效地约束了制造成本,尽可能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利润边际率,从而赢得了利润空间。
目前吉利集团已跨入我国最大规模汽车企业前12名。在全国建立了400多个经销网点。去年销售量突破1万多辆。今年2月23日,中国银行总行与中国吉利集团在杭州签下了中国银行为吉利集团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合作协议。此协议签订以后,购买吉利系列汽车的消费者,只要符合贷款条件,均可通过中国银行提供的汽车消费贷款,在吉利系列汽车各经销网点购买吉利豪情汽车。
低投入 游进人才市场
吉利在人才引进上,并不搞高薪聘请,而是仅用月薪二千元左右就聘来了一大批五六十岁的汽车专业“下岗”人才。其中包括国家汽车研究中心电器室主任、江苏理工大学电子喷射专家、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教授等。
除低薪引进“人才”外,吉利还“自造”人才。早在造汽车初期,吉利集团就在临海豪情汽车工业园内建起了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去年9月又在北京建起了首期投资2亿元的北京吉利大学,成为北京唯一能自行颁发文凭的民办高等学府。吉利办大学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无疑将为吉利汽车工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据吉利大学负责人介绍,吉利现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15%,几年后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0%~40%,到时候,吉利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公司。同时他们还把一线工人分期分批送到日本等国大型汽车公司、模具制造厂进修、深造。
吉利汽车为民营企业带来了什么?
有人给中国轿车业概括为“三大三小两微一特”,这是指国家定点的轿车生产企业。而非定点的企业则远不止这些,他们都争着要挤进这个行业。很清楚,汽车业的“钱途”是诱人的,尤其是从市场中滚大的民间企业对此看得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们仅仅看到了“利” 的一面,却低估了生产汽车的难度。“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曾经是业内十分流行的“行话”,也就说,这是干轿车所要跨越的最低门槛。
去年以来,国内一些非国家轿车定点生产企业纷纷争上轿车项目。这些车由于不能上国家轿车目录,只好在“6”字头客车目录中占一席之地,有的甚至不上目录,因而被称为准轿车。这些车陆续出台以后,无论业内还是社会上都有人提出质疑:这么多汽车厂家一哄而上造所谓经济型家庭轿车,真有这么大市场吗?它们给老百姓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
在民间造车行列中,“吉利”车最为引人关注,可以说,“吉利”是以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生产而出名的。但人们对“吉利”车还是持观望态度,车价尽管降至国内轿车最低价,仅卖3.8万元,还是难起市场波澜。北京有汽车记者戏言,开这样的车需要有点勇气。在上海,经销商说,“吉利”电喷车卖6.58万元不算贵,但消费者真要买这款车,却又犹豫了。问其原因,不外乎有两条: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够,二是对这款车的质量、性能还是心存疑虑。
我国民间造车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了。当时出台的都是微型轿车,造车的出发点很简单,以为百姓车就是廉价车。最出名的是东北的“三口乐”,还有后来的“海神”、 “中华车”、“小福星”等。但结果都有些悲壮。
对于“吉利”,业内人士说此车是“模仿秀”。厂家解释,“模仿也是学习”。产品说明书上称这是“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家将理性与感性融合在一起,根据汽车外观设计潮流精心创造的新成果”。果真是这样吗?旁观者一句“活脱脱的夏利翻版”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在笔者与吉利集团部分“领导”的接触中感到,吉利人干汽车的“豪情”有余,而对干汽车的“难度”估计不足。首先,对入世前的中国家轿市场过于乐观,过分强调低价格的市场拉动作用;其次,市场竞争尚未见分晓,便以为胜券在握;再次,卖产品还是卖服务尚不清楚。不过尽管如此,他们对市场的反应要比“正规军”灵敏,却也是事实。
可以说,“吉利”对民间造车还是有贡献的,它打破了轿车价格的垄断,对中国轿车业的激活产生了“鲶鱼”效应。“吉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是以往任何民间造车都不能相比的。“吉利”对长期以公务车为主要生产对象的轿车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预示“为民造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值得思考的是,今后随着轿车多元化、细分化之后,消费者买的决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服务。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像家电行业那样要步入微利时代,而是个要承担起很大的风险的行业,尤其是中国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后。民营企业,最好先做足这方面的准备,然后再决定投资不投资造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