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无疑是消费者最“扬眉吐气”的日子,但是对于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而言,却总是别有一番沉重。既然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取向已相当明确,既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那么为何那些不合理的甚至是与汽车完全不相关的收费项目依然能堂而皇之地列在汽车的消费清单之上?为何在国家重点清理、整顿有关汽车乱收费的情况下,汽车消费者的实际负担仍不见明显的减轻?
在这个消费者最盼望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困惑、无奈的消费者不禁要问:汽车消费何时才能明明白白?
“苛费”猛于虎
谈到汽车的乱收费,业内人士总爱自嘲地将汽车比作人人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也难怪,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汽车购买、保有和使用过程中,收取的费用过多过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1997年,有关方面从汽车产品收取的税费总和为1300亿元,相当于当年汽车行业年产值的一半左右,而这还不包括种种未经批准的地方性或临时性收费,而当年汽车全行业的利润加在一起不过50亿元左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税费在税费种类、税费构成、收费征收方式和税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许多国家的税费政策都具有鼓励汽车消费的作用,而我国的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实际上存在的乱收费现象,对汽车产品是既限制购买又限制使用。
消费者对汽车税费过重的最直接体验就是“即便买得起也用不起”。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汽车从购置、保有到使用阶段,中央和地方征收的各种税费约为22种,各地明文规定征收的临时税费近40种。在某些省份,从购买到上路行驶,一次性缴纳的费用甚至可以达到车价的40-50%。比如轿车,在购置和保有环节,用户除了要承担3%至8%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以及购置附加税(为车价的10%)外,还要承担很多的价外收费,包括落户费、工商管理费、验车费、车辆牌照费等等。在一些城市,还包括城市增容费、城市建设费等。据统计,全国各地加在新车上的各种收费名目达200余种,平均收费金额占轿车实际零售价的20%至50%。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对汽车征收的税费有的根本与汽车无关,比如城市教育附加费等。在使用阶段,消费者承担的法定税费,包括车船使用税、养路费、车辆管理费、车检费等两税七费,约为每年3000元。此外,一些地方还对轿车使用征收各种特殊费用,如广东省有据可查的收费项目就有28项之多。繁多的税费加上汽油、保险等其它费用,使得轿车消费者对于轿车使用费用难以承受。同时,各地的过路、过桥收费站也越建越多,收费标准不断升级。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发出了“买车容易养车难,开车上路就交钱”的抱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税费的过多过滥,不仅严重地抑制了我国汽车市场特别是私人购车市场的发展,而且对于现有汽车用户也是极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
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户家庭,其中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城镇家庭已达520万户,农村家庭达18万户,这些家庭已基本具备了购买汽车的经济条件;而据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家庭中的约20%,也就是2600多万户家庭有购车的欲望。此外,目前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虽已超过了1500万辆,但平均每90人才拥有一辆汽车,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虽然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许多人均GDP低于我国的国家,其汽车保有量也要远远大于我国。如果我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能够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汽车总保有量可望达到1.5亿辆的水平。可以想见,潜力如此惊人的市场一旦释放出需求的能量将是何等的惊人。
不过,潜在的市场再庞大、再诱人,转换不成现实的购买力也是枉然。每年具有400万~500万辆潜在购车需求的巨大市场,容纳60多万辆轿车仍是勉勉强强。汽车有效需求不足的症结何在?抑制乱收费、创造一个适宜汽车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无疑是打开汽车消费“笼头”的关键所在。
说到这儿,那些仍紧盯着汽车不放的有关地区和部门,是否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目光放远一点,为汽车工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汽车工业真的发展壮大了,那时恐怕每个人都会享受到其所带来的好处和回报。
消费者渴望得到实惠
去年国家出台了取消238项有关汽车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虽然据有关部门测算,仅部分地方政府取消的社控费、增容费等数额较大的收费项目就可以减少用户负担145亿元,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却并未感到得到了多大的实惠。就拿咱们北京的用户来讲,一年不过也就是少交了40多元钱的机动车交通安全费、与数额不菲的税费总额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眼下,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何时能将那些数额相对较大、明显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取消,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享受一回儿“上帝”的滋味。具体到北京市场,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停车泊位证明”何时取消?
据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市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对汽车收费最“规矩”的城市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在培育汽车市场方面堪称“典范”的城市,在1999年初突然颁发了一个在车辆年检时必须同时提供停车泊位证明的通知,通知下发后,立时在北京车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私车消费者更是议论纷纷。应该说,北京交管部门出台该项政策的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关键是解决停车问题是一个涉及城市的规划、建设、市政等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简单的提供所谓证明的措施是无法也不可能解决的。事实上,提供停车泊位证明的措施实施不仅已经“走了味”,而且已由当初希冀实现“一车一位”的静态科学交通管理而变异为某些部门、人员的生财之道。于是,小小停车泊位证明衍生出了种种“怪”现象;任何人只要在公共停车场交纳了1700元之后,都可顺顺当当地拿到泊位证明,可假如你真的要去那里存车,那么对不起请再交存车费;有的公共停车场也趁机“敲竹杠”,想办泊位证明?可以,但请先交3400元-2年的存车费,当然这也只是用户拿到泊位证明的“手续费”而已;在一些专吃验车饭的“车虫子”那里,你可能只需花“官价”的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一张“假”泊位证明,包你通过验车关……
形式上的停车泊位证明和实际上的多收费,不仅不断引发消费者的投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北京一度十分活跃的私人购车热情。应该说,北京的停车泊位证明和其它地方的许许多多不合理收费一样,在今天这个提倡、鼓励汽车消费的社会氛围下,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放胆消费,应是消费者权益日永恒的主题。
希望到了明年的3.15,别再重复今天的话题。 (李 林)
所属专题:3.15汽车维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