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一位在国外的中国工程师谈中国轿车开发
中国企业轿车开发动力不足
说起轿车开发,真是业界的一块心病。
中国汽车发展了半个世纪,引进技术制造轿车也快20年了(这当然还不包括红旗轿车的历史),可是谈起轿车开发能力如何,就连那些目前财大气粗的轿车企业,也得低下那高贵的头。
中国汽车为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许多人一直在这样追问。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解决。由市场解决,除要有需求外,关键是市场主体要有动力。而中国的轿车企业最缺乏的恐怕就是这种动力。合资企业靠引进车型就能赚得钵满盆满,谁还会去劳“开发”的神?看一看国内这些轿车企业,虽然不谈“开发”,日子不是照样过得红火得很?企业是否发达与开发能力不成正比,企业也就没有开发的动力了。当企业发达与否与开发能力连边都不沾的时候,企业热衷于“开发”才怪呢!
这是作为汽车业后发国家出现的独有现象:企业能够取得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国家却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产生了偏差,出现了矛盾。
企业永远是最大利润的追求者,企业追逐自己的微观利益没有错,我们不能责怪企业不“爱国”。问题是,“有关部门”作为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言人,能否真正充当起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现代轿车开发难度不亚于“两弹一星”
中国的轿车开发既缺乏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一些人视开发为畏途,但另一些人又将其看得过于简单。有人甚至坦言:“开发嘛,三年学习,三年出车。”有位汽车工业的负责同志也曾夸下海口,要在其“任期”内将中国的轿车开发出来。
对此,一大型跨国公司的工程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代轿车开发难度其实不亚于“两弹一星”。
这位工程师是汽车技术专家,曾长年从事轿车开发工作。他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而且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这位工程师将汽车开发归结为3点,即高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
他稍微地谈了一下技术。他说,现代汽车已由一个机械平台发展成为一个信息平台。一辆现代高档轿车,其电子电工件的成分已超过35%。
他特别地提到了资金。他说,在国际上,开发一个高档车型正常情况下要100至200亿元人民币。国外公司用于开发的资金,通常占到公司销售额的5%左右。
他重点地谈到了人才。他说,国外某汽车公司开发人员占到10%。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实验设备人员,三分之一是实验工程师,这是很多人所想象不到的。在专业结构上,则是多科系共存。有学空气动力学的,有学热力学的,有学震动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机械的,有学测量的,不一而足。看看航空、航天部门有多少专业研究所,就不难想象汽车开发需要多少专业通力协作。总之,绝不是像国内许多人所认识的那样,只有学轿车设计的才搞轿车开发,轿车开发实际上需要多学科的人协同作战。
这位专家十分形象地说,一辆车的开发好比是一个婴儿的出生,新生儿病特别多,小儿成熟的过程就是把他的病给消除的过程。多学科的人合作就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给汽车看病。有时候这个病没有了,那个病又出来了,整个开发的过程就是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折衷。
关于人才,这位工程师还谈到,在国外大公司,新来的人要干4、5年才是个“半专家”,干8到10年后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可见人才的培养需要经验积累。国内有人说3、4年内开发出汽车,其实3、4年连人都培养不出来呢!
“8万元轿车”谁来开发
其实早在本报《微车发展急需国家政策支持》一文发表后,这位专家即打来电话,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遗憾的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谈及:开发问题。
他认为,中外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差距太大,总体上来说,中国要谈轿车开发,连影子都还没有。加入WTO在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已经是不可能。唯一的机会是抓好“国情车”微车的开发工作。而且从微车开始,也符合轿车开发由易到难的原则。因为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小学生应该先做四则运算,不能一上来就算微积分。
其实这位工程师所称的“微车”,准确的说是以微型车为主的经济型车。因为他很快就将“微车”与《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的“8万元轿车”联系了起来。在记者问及“微车”何所指时,他也说主要是指“微型轿车”。
记者惊讶于这样一个现实:原国家机械局张小虞副局长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张曾说,自主开发汽车要从经济型车开始。
从前政府官员的“经济型车”,到这位国外工程师的“微车”,再到《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所称的“8万元轿车”,看来,在开发“什么车”上许多人是有共识的。
不过,这位工程师强调的是,开发这样一辆真正的微轿。至少要有50亿元的资金投入。因为投资太大,单独的企业很难做到,所以需要由国家出面组织。而目前,我们的“有关部门”对微车开发认识不够,投入也不够。
他感慨地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的开发部分在“九五”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就是因为国家对汽车业该管的开发问题没有管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8万元轿车”的概念,这样的轿车其实现在还没有。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的问题,即要制定可操作的开发方案。如果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不管,则“十五”规划中的这一点又要落空。
为此,他提出建议:从国内及国外汽车公司聘请一班人,形成一个中国轿车开发的领军集团。而且从国外聘请的人员,都应该在国外轿车开发中心的一线工作过,时间不短于7、8年,只有这些人,才有丰富的轿车开发经验。
“即使他们不回来,让他们出出主意也行。”这位工程师的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由国家出面组织,让国外留学人员回来出力。这是当年“两弹一星”开发时的情形。看来,中国轿车搞自主开发还真需要拿出当年开发“两弹一星”的魄力和精力!(本报记者桂俊松姚福泰)
《中国汽车报》(2001年09月05日第一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